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复习资料(X)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蚕丝。2、纶巾,原为幅巾的一种,又称为诸葛巾。3、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女墓主人辛追所穿的深衣为曲裾深衣。4、魏晋南北朝时的裲裆相当于清代的马甲。5、背子是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短袖式罩衣,宋代背子变成长袖、腋下开胯的长衣服。它是男女均可的用衣。 6、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7、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多戴漆纱笼冠。8、宋代的服饰承袭唐代的款式,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此袍服称为襕衫。 9、团领袍衫亦称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当为常服。10、宋代官员上朝时多佩鱼袋,它不仅是出入宫廷的证件,亦是显示等级的标志。11、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谓,在唐初和盛唐期间,他们的服饰曾使唐代的妇女耳目一新,妇女着胡服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如幂就是当时女子外出时较喜欢的一种首服。 12、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式是深衣。13、宋朝官员的朝服用色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着色标准。赵普身为宋国的宰相位高权重,他上朝时应该穿紫色的朝服。 14、魏晋时期在文人中逐渐兴起“褒衣博带”之风,下面对“褒衣博带”解释正确的是大衣服宽带子。15、魏晋时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16、唐代的舞服设计追求新奇,使观众获得幻觉一般的新鲜感受,有些舞服带有强烈的西域民族的风貌,例如我们熟知的霓裳羽衣舞的服装样式。17、裤褶的穿着时代为魏晋南北朝。 1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提到过幅巾。19、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妇女饰物,形似围巾。20、幞头在唐朝是较为普遍的首服,它的功用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外形,其式样较多,如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吴家样。21、团领袍衫亦称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当为常服。 22、春秋战国时期在服饰上主张“节用” 、 “尚用”的是墨家。23、隋唐时期男子着袍服十分普遍,其主要的式样是圆领袍服。24、大翻领式的服装在唐朝时就曾流行过,当时这种式样主要是取自于以下回鹘少数民族。25、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赵武灵王。26、宋代的服饰承袭唐代的款式,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此袍服称为2襕衫。(T)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3、魏晋妇女的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4、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我们可从石刻线等古迹中看到,她们大都头戴浑脱帽、身穿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靿革靴。 5、宋代公服承袭唐代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 (M)1、一裹圆 不开衩的袍褂,俗称“一裹圆” ,袖口是敞开的,为市民百姓的服饰。如果权当礼服使用,要另装上一副称为“龙吞口”的马蹄袖,用纽扣系在袖端,礼毕就将其解下来。 2、短褐 宋代所用的服饰名,指用粗布或麻布做的袖小身窄的短衣,为贫苦百姓所服。3、比甲 在明代流行于妇女着装中的一种典型的服装款式。直线造型,衣身紧窄,过膝长至小腿,对襟,无袖,两侧开衩,类似褙子。4、水田衣 用各色零碎织锦料拼接缝制而成。它的特点是:高领,用纽扣扣领,肩上有如意状云肩,因整件衣服织料色彩相互交错,形似水田而得名。5、袴褶 是一种北方游牧民族上衣下裤的形式,对襟,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后演化为裤腿宽大,膝部缚带的形式。6、纳石失 元代的织金锦,为蒙古语的音译。多将金箔切缕成细条用以织锦,主要用途是制作官服。7、顶子 清代官员冠帽上的顶珠,是清代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顶珠按品级施以不同的材料,必须严格按品级戴用,不得僭越。 8、裲裆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其初是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此 种衣服无衣袖,只有两片衣襟,一片当胸,另一片当背,肩部以带相连。后称之为“背心”或“坎肩” 。魏晋时不拘男女,均可穿在外面,成为一种便服。 (J)1、简述旗女的日常着装。旗女平时着袍、衫,初期宽大后窄如直筒。在袍衫之外加着坎肩,一般与腰际平,亦有长与衫齐者,有时也着马褂,但不用马蹄袖。上衣无领,穿时加小围巾,后来领口式样渐多。2、典型的明代官员服式是什么?“补子”指的是什么?产生于何时? 答:明代不论官职高低,均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束带。除用服色与衣上花纹区别等级外,还规定用补子和腰带区分品级。补子指的是古代官服上的文绣,用于区别官员身份和地位。产生于明代,呈方形,40 公分见方,装饰于团领衫袍前后胸处,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3、 “十二章”分别表现的是什么? 答:日、月、星辰(三光照耀,取光明之意)龙(富于变化,有神意,比喻天子善于应变)山(沉稳、3慎重、表示帝王镇四方)华虫(雉鸟华丽,喻文章有采)宗彝(祭祀用礼器,表示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炎火向上,喻黎民百姓归顺帝王)粉米(滋养育化)黼(斧形纹样,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4、简述宋代女子服饰的特点 答:1.服装以瘦、窄、长、奇为特点 2.上衣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3.下裳多以裙为主 4.服色多采用间色、复色,色调淡雅、文静 5.衣饰花纹多为写生的折枝花。 5、指出褒衣博带是哪一时期文人所崇尚的着装风格,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答:它是魏晋时期文人衣服趋势(1)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没有一个统一的服饰制度约束人们的着装。 (2)思想意识上,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产生了玄学,它促进逻辑思辩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自由空气。 (3)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许多文人选择了逃避现实,提倡人性对自然的回归。因此褒衣博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他们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6、简述中山装的基本形制及主要意义。中山装是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中山装根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制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在西装基本式样上掺入中国传统意识。7、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章,请简述其原因。 答:唐帝国承袭了中国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域及异族同胞交往日密,广收博采众族之长,出现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服饰史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和服饰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唐代的服饰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借鉴、吸收、发展相提高,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第三,唐代的文化政策开明宽松。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空前繁荣,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8、简述明代服饰的特点。官服在级别确定上十分严格,出现图案的集中表现,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补子。女子服式之长短肥瘦流行周期短,即变化越来越快。比甲、长裙以修长为美,是明代女装的典型。明代多将吉祥祝词施于图案。服装面料上的花纹花色十分丰富,一般表现为生动豪放、色彩浓重、简练醒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