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几点看法盘县坪地乡松柏小学 舒开慧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定的学习习惯)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并以习惯来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具有好习惯的人,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能迎得他人的信任,这是一个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保证。作为学生,习惯甚多,但就学习方面的习惯而言则可屈指可数。总的可以概括为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敢于提问的习惯。一、听的习惯。古人言,耳听八方,说的一点不错,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所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来自于耳朵的听。就学生学习而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真地听课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提倡不能以教师的细讲为主,但这不等于不用听课,而是对所听的内容作了一定的提纯。实际上现在要听的内容只是少一点而已,却比以往的满堂灌的课上所听的内容更重要了许多。如果学生听不懂、悟不透教师所讲的,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人们的口语表达及智力发展。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很必要的。比如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抗洪英雄的大无谓精神,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抗洪抢险的录音,让学生闭目专注地听,然2后说说由此想到了什么。听完后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奔腾不息的河水像一条暴恐的巨龙,疯狂撕咬着千里江堤。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河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在一起,共同为保卫人民而与无情的洪水战斗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别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听知理解能力,对于一些需要背诵的重点段落,教师可以给学生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在有声语言的激发中受到启发,加强记忆的效果。良好的听的习惯一旦养成,思想道德方面的素养也随之得到提升。通过听取父母的教导,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通过听取教师的引导,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尊重老师。家长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技能、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和智力品质。二、读的习惯。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训练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眼、耳、口、脑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郎牙山五壮士一文人物形象鲜明,要指导学生用豪放雄壮、崇敬的语调朗读课文,表现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的心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意境,进而“披文入情” ,使作者的情感完全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31、全班齐读。声音要随着事件的变化而高低快慢有所变换。读了以后做到集体感悟。2、分组朗读。一组读一段或几段,这种读法产生的效果是一组想比一组读得好,结果是各组都很认真地读而且读得也很好。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3、分角色读。文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用不同的学生像演话剧一样表演出来,显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与课文相符的画卷。声形兼有,使课文所描述的事件由枯燥无味的书本变成活灵活现的一场演出,大大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而且还让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4、相同内容换不同的人来读。对同一段或一句话,换成不同的人读出来,语义将出现不同的效果,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5、个人爱好读。一篇课文,有的学生喜欢这一段,而有的学生喜欢那一段,就一段而言,有的喜欢这一句,有的喜欢那一句。学生喜欢的句、段尽情地让他们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方法。学生上学也叫读书,很多书是读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的,因为理解以及背诵的基础都是读。离开读的学习是不行的。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同样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可以把课4文内容归纳出来。在归纳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讨论活动,从而养成从小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三、说的习惯。能说会道,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一绝。当然,过分会说的人也许正是所谓的吹牛大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人至少具有一种能表情达意的能力了。那么如何才能具有这种能力呢?一句话,从小培养必须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听、记是摄取信息,读、写则是表达。这四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整体。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但要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借助于口语表达。1、鼓励学生说出想象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象,比如在学习咏鹅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大白鹅在水上时所看到的情景,不管说得是怎样的离奇,教师都应加以鼓励,要坚信不怕说漏嘴,只怕不作声的原则。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欣赏他,自己才能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渐渐地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有的教师可能只欣赏说得好或说得对的内容,而对说得不好或说错的不予以理会,这样一来没有得到老师欣赏的学生就会彻底失去信心。对以后的语言表达极其不利。2、畅谈体会。吃了一颗糖嘴里甜味无穷,而吃了一粒药则苦尽心头。这里的甜和苦实际上就是一种真实的体会。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给他们5口头表达亲身体会的机会。比如一次作业,如果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出心里的难过,如果学生做对了,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喜悦。这样做对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样很有好处。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时,应该以鼓励为主,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就算学生说得不好,也要婉转地进行鼓励。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那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以致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能力,不是短期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地试着表达,从学着说话,过渡到把话说好。四、多写习惯的养成。写是将思维表现于书面的过程。有了很好的观点但不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那这样的观点将没有人和你共同分享。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写的能力呢?1、读读写写。读和写有机结合,不能只读不写,也不能只写不读,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这部分内容包括生字、词、诗句等。2、仿写。即照猫画虎,哪怕是一次原样的翻版,也有利于写的能力的提高。这部分内容可以针对造句、组词等。3、改写。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类内容针对改错或形改意不改的内容。如把“我的笔被他借走了”改成“他借走了我的笔”等。4、写读后感。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中高年级才能使用。因为只有具备相当的写作水平的人才能写读后感。但的确是提高写作水平的6一种很好的方法。5、多写日记。让学生把每天生活中觉得最有意义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时间长了,自然能提高写作水平。五、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学知识。教师教学生,实际是教学生学会寻找好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可是却有一部分学生始终不会自觉地学习,而是被动地学习。这是为什么呢?1、教师安排给学生的作业应广而少。广是指面要大,具有代表性。少是指作业不能太多,多了就不叫典型。如果内容单纯而量大,学生就会感到泛味,从而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如果面广而少,学生则会感觉到每一例都有一种新意、有一种不同的好奇感,从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2、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美国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学生问老师,而中国则很多是教师问学生。美国的教学却领先于中国。所以,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这一转变有些难度,主要看老师能否相信学生。如果这里怕学生不懂,那里也怕学生也不懂,处处都要告诉学生是怎么回事。学生也就没什么问题可提、可发现了。所以,老师大可不必讲得那么精细,有时还要懂装不懂,会装不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许多个不知道问题。有了问题,他自然会向老师问个明白,弄个清楚。7学生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听话”的学生。这时,我们应该从正面讲清道理 ,说明自觉学习的好处,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六、有问题就问的习惯。学生问问题,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根本没有问题,二是学生有问题不问。在教学中,学生没问题问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有问题却不问。在此,针对第二种情况谈一点我个人的见解。学习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毕竟很少,有问题的学生则相对较多。要想让学生养成有问题就问的好习惯,首先必须弄清不问的原因。据本人的经验,不问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是成绩不理想的。他们不问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成绩差,怕老师看不起;二是怕老师提出太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就是这样,学生问的是 A 题,他却反问学生一个 B 题;三是经不起老师的讽刺,有的老师会对学生说,连这样的问题都搞不懂,你还读什么书,第一次受到这样的讽刺,下一次就不敢问了。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有问题就问的习惯,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要以诚恳的态度给学生讲解他所提出的问题。二是要有一视同仁的师德情操,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倍加关心,鼓励他们多向老师提出问题。总之,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8学习习惯好比学习动力的内能燃料,缺少了它,学习将停滞不前,整个学习活动将变成一潭死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