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5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第6页 / 共155页
第7页 / 共155页
第8页 / 共155页
第9页 / 共155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 系主讲教师:陈世香博士、副教授联系方式:csxwzh2004126.com授课时间:2006-07年度第二学期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学分 (一)性质:公共选修课 (二)学分:2学分(36学时,214周) (三)前期要求: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方 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二、授课与学习方式 (一)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以讲授为主、讨 论为辅。 (二)讨论专题及案例来源与准备方式: 由教师提前一到两周确定所要讨论的专题及案例。案例以email的 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准备。 (三)考核与考查方式 1、分平时过程考查与期末考试考查两部分; 2、平时过程考查主要看讨论准备和参与情况,以及考勤出勤率; 3、本课程轻期末考试,重平时过程考核。平时考核优异者,或者 在当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笔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者,该课 程可获得“良”级以上成绩。三、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政府管理类通识课程, 其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共7讲。 第一部分 公共行政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一共5讲,主要讲授公共行政基础理论与常识性知识。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行政组织的结构、职能与管理 第三讲 行政过程 第四讲 维持性行政 第五讲 发展行政第二部分 公共行政分析技能与能力测试 本部分一共2讲,主要讲授应用性公共行政分析技能。 第六讲 公共行政案例及其分析思路 第七讲 中国国家公务员招考测试试题解读与应答技巧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什么是行政管理 第二节 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行政环境及其影响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胡象明: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曾繁正等,行政组织管理学,红旗出版社,1998; 3、菲尼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 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出版社,1997。一、古代的不同理解。 一) 中国古代: 1.左传 “行其政令” “行其政事” 2.史记周本纪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公乃摄行政当 国。”(P132) 3. 纲鉴易知录(C.D.1711)“召公,周公行政” 二)西方古代 1、很早出现“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re”, 意为执行事务。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切政体皆有三要素,其 二为行政机能部分行政机能有哪些职司,所主管的哪些 事,以及他们怎样选任,这些问题都须一一论及”。( P211/215)意指国务的具体管理与执行活动,可视为现代行 政观点的起源。二、近、现代的几种典型界定 一)政治体制角度(分权理论):“行政乃政府组织中行 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魏劳毕,行政学原理,1928)。 行政乃“执行部门所做的事”,“行政乃行政权力的执行”。 是最狭义的理解。 1、内涵:主体:行政机关;范围:执行行为;实 质:行政权。 2局限性:事务范围局限于“执行”,与实际不符。 二)国家职能分工的角度(政治行政相分离):行政乃“ 国家意志的执行”(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 1、内涵:强调“表达”与“执行”的分离,符合专业化趋 势;强调行政乃“执行”而忽视(执行)主体;为行政 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奠定基础。 2有深刻历史原因及背景,但在当代国家,政治行政 界线日益模糊;行政立法活动地位日益突出。三)管理学角度:“行政乃是为完成或为实现一个政权机 关所宣布的政策而采取的一切活动,或者为完成或为实现 特定目的对许多人所做的指挥、协调与控制”。(怀特, 行政学导论,1926) 1、内涵:目的性;组织性;一种功能活动。 2问题是,忽视了组织主体;忽略了行政管理与其 它类型管理的区别; 三、公共行政与私营行政的区别及关系 一)区别:(1)公共性:行为属于公共事务。(本质) (2)公众性 :以公众认同为归宿。“它不仅必须干得很 好,而且必须让公众相信它干得好。换句话说,能力和表 现都是必要的”(J福里斯特)(动机) (3)垄断性或说权威性: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因为在现 代社会,它的垄断性或者说权威性都是公共性与公众性的 结果。(运行机制) (4)非盈利性。不与成本核算相违背, 也万万不可 把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有资产”同“公共行政”相混淆。(目 的)二)二者的伙伴关系 1背景: 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 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美国的 “重塑政府运动”提倡“企业化政府”,欧盟许多成员国改革 中的“公私合作”、“合同管理”。 2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 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与约束机制,调动社会资 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从而实现以较少资源与较低成 本来实现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之目的。 3实现途径:(1)民营化;(2)政府包工;(3)政府 采购;(4)建立起市场化竞争机制。 4结果是:“私营”与“公共”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不清。 四、结论 界定“行政管理”的几个方面: 一)主体上:公共行政主体,只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 二)内容上: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法进行的各项行政权力 活动。(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及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三)属性上:执行性与事务性;权威性;公共性与政治性2 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的古典行政学理论 (一)学科的产生 1、学科的创始人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 ) 相关资料:()年法国科学家安培关于科学 与哲学的论述一文,建议建立一门行政管理的科学,最 早提出的“行政学”一词。 ()年德国学者史坦因(Stein)出版“行政学” 一书,首次“行政学”命名的著作,侧重行政法学与理财学 理论。(3)年, 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学 )研究(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一文,被视为行政学发 端标志,该文对行政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为:提出从行政学角度来 研究政府管理,认为研究重点应放在执行与行政上,引起视角突破 ,是导致行政学产生的革命性变化。 研究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与 区别,“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 并不是政治问题”;“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的事项方面的国家 活动,而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 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 术性职员的事情;“政治与行政之间区别的另一个侧面,是宪法 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之间的区别,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系 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次具体实施都是一种行政行为。 宪法所要认真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 这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这是一般决策和特 殊手段之间的区别。”初步指出了行政学研究范围(行政职能调 整与权力配置、人事行政)与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方法,实验性实 践法)。2、FJ古德诺(Frank J. Goodnow)的贡献 政治与行政: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 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与国家意志的执行,可分别称这两 种功能为“政治”与“行政”。这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the polit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正式提出,从而为行政研究成 为独立的学科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更重视对二者协调问题的 研究。 3、怀特(leonard D.white)的行政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该著作把行政 学研究分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与行政法规四部分,为 美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化理论体系的大学教科书”;并被视为宣布行 政管理科学得以产生的标志。 (二)韦伯(Max Weber)的科层制理论 (1)Bureaucracy释义 1)指以职能和职位分工为核心,按照专业化分层管理原则 和规范化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 2)在习惯上,它常用以指称庞大官僚机构中办事程序频琐 ,作风拖拉,公文泛滥成灾以及效率低下等行政管理弊端 ,或说官僚主义。 3)韦伯却用以指称从社会学观念出发而得出的活动合理 化组织形态,或说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合理化行政组 织模型(理念)。(Ideal type)(2)作为合理合法化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 )合理(专业化)分工:即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职位)的 职责权限并以法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 )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职位关系) 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相一致的特征。(克服职责不 清,有利于专业化) 权力等级指挥链等级制。(层级指挥原则,克服指挥混乱)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行机制。 建立整套规则规范组织行为,保证管理工作的一致性、明确性。 具体地三方面作用:a 明确法定职责 b 规范运作行为 c 规范任 职资格条件。 确保其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与连续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以正式文件形式下达决策与命令。 使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 因为文件规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明确责任,便于控制。5)组织管理非人格化: 公私分明(界线)。现代机关原则上把 办公室与私人住所分开,因为它从根本上把职务工作作为一个分离 出来的领域同个人的生活范围分开,把职位上的财物同官员的私有 财产分开。(下卷,280) 公务关系只对事不对人。在行政管理 中按照纯粹业务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业务上完成任务首先 意味着解决事务看事不看人,而是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养机制。 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及各部门专 家人数的增加。 分工与专业化。 社会进步。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任用(功绩技术)、职务安排(终 身)、工资(固定薪金、退休年金)、仕途生涯(逐级晋升)等方 面的合理合法。(3)官僚体制的优越性。 1)严密性。(等级结构) 2)合理性。 官僚体制是“理性”性质的:规则、目的、手 段和“求实的”非人格性控制着它的行为。(下,323) 3)稳定性 。 非人格化,规范化 4)普适性。 但韦伯也看到其对人性压抑的一面,认为人追求理性,合 理化,把管理作为一种手段,最终却在合理化中丧失了自 我,管理成为目的本身。为此,使他感到在人本主义与理 性主义之间两难,感到悲观。(三)传统行政理论的原则及其优缺点。 1、传统行政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1)对人性的三个基本假设:(1)强调人性好逸恶劳,故在管理 上强调生产力及同工同酬的观念,并用奖金制度予以引诱;(2) 强调惩罚:强迫达成目标。(3)严密的组织与严格的管理。(目 的在于非人格化与工具理性)(X理论) 2)从生理学范围研究工作效率。“motiontime study”限于生理学 范围。(物质人) (1)能量:人体生理活动能量有其限度,注重动作经济化。 (2)速度:人体生理活动的速度与能量、时间、费用相关。 (3)持久性:无须休息情况下人体生理活动的持续时间。 (4)成本(时间与经费) 经由试验,在一定成本下使产量达到最高的能量、速度与持久性 的动作,即为最标准的动作,也是效率最高的动作。3)重视原则并以程序贯穿以利于达成组织目标。(机制合理化) (1)重视原则:传统管理不但重视原则,且希望所定原则能具有 普适性。(科学原则) 对以下原则尤为强调:专业分工原则;层级节制原则;标准 化原则;效率原则; (2)以计划协调管制的程序性职能贯穿:对所定各原则的实现, 工作的推行及目标的达成,均注意程序性职能的运用。所谓程序包 括: 计划; 协调; 管制。对计划执行工作的进度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