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藏象理论看中西医的差异藏象理论(Theory of Viscera)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藏象”一词属中医的基本概念,它的确立对脏腑、经络及辨证论治等理论架构的影响巨大。1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浅析中医中的藏象理论来总结中西医思维特点的差异。一、藏象理论的定义1.古代“藏象”一词,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日: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昧而人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历代医家对内经“藏象”多有注释。”张介宾类经注:“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马莳素问证发微所论与此相近,即“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五脏生成篇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2.当代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将“藏象”通于“脏象”,解释为“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的征象。”程昭寰认为,藏是藏象的主体,是所藏内脏、所藏精气的结合,是形态性结构与功能主体性结构的结合。而象有变、理、数的内涵,1寓变于象,寓理于象,寓数于象。2当代一般认为,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3孟庆云认为:内经的藏象,是现象、意象、法象三者的综合。并提出脏腑的解剖所见是现象,形见于外可阅的功能是意象,由授物比类而论述的是法象4-5。王洪图也对藏象作过多年的研究并提出:“藏象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6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和“自然之象”四大类。”既含有形象之义,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具外在表现之义,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所有可见的或可感知的外在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即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为脏腑功能的法象。用推演络绎法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现象与人体的脏腑相联系如此则构建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7“藏象”包含以下两层涵义:其一,隐匿有形有质之物于体内,即形质藏于内。主要指隐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有形有质之物。其二,隐匿于体内的有形有质之物的无形法度,即气化隐于内。主要概括为脏腑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生化(动态过程)与制化(有序状态),故气化则物生。较之“脏腑”,“藏象”概念具有更多的宽泛性、复杂性和包容性。1二、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器官中医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以古希腊文化为渊源,主要是指在近代建立发展起来的,以近代以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为依托,运用实验、逻辑、数学等方法,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8例如,素问五脏别论对五脏的解释:“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对五脏的描述非常模糊,只说“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而西医器官(organ)的概念是:由各种细胞或组织构成的、并执行一定功能、生物结构层次中比组织高一层次的生物体的分化结构单位。使用了很多精确的词语来定义器官。2例如“心”,中医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功能有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心藏神功能正常的人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藏神功能失调,例如癫痫发作,可能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二便失禁。中医中的心,实际上也包括了西医中的脑。西医中对心脏的定义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cm 处。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心脏病(heart disease),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西医认为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冠脉供血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所致的心肌损害,症状是胸痛、胸闷。三、比较中医的“心”其藏象外延的拓展决非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维系着大量翔实的经验事实;西医心脏器概念存在着某些不足,局部脏器的形态解剖界限并非其功能的边界。9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含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原子论始于古希腊,复兴于近代,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它是分散存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颗粒,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因而是可分解的,把事物分解、还原到“原子”,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医接受这样的思想发展为医学还原论,遵循“原子一组合”观,把人理解为由“原子”(或其化身细胞、分子、物质成分等)组合而成,因而可以分解;遵循“分解一还原”观,认为整体的基础和根源在部分,宏观的基础和根源在微观,只要把整体、宏观向下分解、还原到部分、微观,就能阐明整体、宏观;遵循“本原一本质”观,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最深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3中医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朴素的系统论思维。中医所接受的周易、道家、儒家等思想以及元气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原始整体,通过分化产生出各部分而形成万物。10中医每当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时,都把观察到的现象放到整个宇宙,整个自然的高度,与宇宙和自然的规律相类比,对具体事物进行整体性和哲理性的认识。例如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四、结论综上所述,西医认为内脏是具体的物理实体,思维方式是基于假设,证明推理的;中医认为脏腑是抽象的功能系统,是基于直觉,概括归纳的。抽取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于该原型。西方医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实体的研究,西医讲究实验证据,依赖证据,没有实验证据就无法建立科学理论。中医则是通过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个高度抽象的哲理,然后运用概括出的哲理直接构筑理论体系,再用其哲理性的理论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4参考文献1杨威,刘寨华,于峥.“藏象”概念之探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31):86-90.2李经伟, 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4孟庆云论“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J中医杂志,1986(3):48495孟庆云黄帝内经中的藏象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15(4):10136王洪图藏象的概念J中国医药学报,1993,8(1):11 一 147王颖晓.藏象之“象”含义探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45-47.8丁宏.浅论中西医的差异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8):119-122.9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8-9.10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7-26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