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肝炎性假瘤( IPT) 的影像学表现南京同仁医院 徐莉莉肝炎性假瘤肝炎性假瘤n炎性假瘤(IPT)是一种在全身许多器官都 可以发生的肿瘤样病变。 nIPT是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性 细胞浸润形成的境界清楚的局灶性病变, 因其在大体病理观察时类似肿瘤团块而得 名。病因病理n肝脏炎性假瘤确切的病因仍不清楚, 可能与创伤、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 因素有一定关系。病因病理n感染学说:从食物来的一些微生物或慢性胆囊炎、慢性阑 尾炎将菌落通过门静脉血流进入到肝实质内,形成混合有 胆管上皮、肝细胞或伴静脉内膜炎的急性渗出性病灶,逐 步纤维化形成炎性假瘤。n免疫学说:肝脏炎性假瘤血清免疫球蛋白均显著增高,在 病灶内发现多克隆特性的浆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成分为 低分子量的细胞角质素抗体,具有辨认胆道和肝细胞的功 能,诱使胆道内纤维化及局部纤维组织细胞增生,并且可 合并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腹膜后纤维化、纵隔炎、 Radiel甲状腺炎等。病因病理n真菌感染学说:真菌感染后分布在损害区 的组织细胞内,诱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及闭塞性门静脉炎,胆汁外溢使玻璃样纤 维细胞、多克隆浆细胞和淋巴细胞高度增 殖,诱发肝脏炎性假瘤的形成。病因病理n四种组织类型: n以组织细胞成分为主的称黄色肉芽肿型;n以浆细胞为主的称浆细胞肉芽肿型;n以透明硬化为显著特点的称玻璃样变硬化型;n其他:静脉内膜炎及坏死型。n每个病灶内并非仅有一种病理成分,同一病灶其 主要成分及病理类型在不同病程中尚可变化。 临床特点n肝脏IPL较少见,在肝脏肿瘤中的比例0.5%。nIPL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病灶多 位于肝脏表面。n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可有不明原因的发热、 上腹部隐痛不适、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约有 44%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 现,绝大多数患者无乙肝病史。预后nIPL多预后良好。有的病灶可以自然消 退。然而,由于目前与肝脏恶性肿瘤 鉴别困难,手术切除应为最佳方案。CT表现n病灶形态各异,圆形、葫芦形或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境 界清楚或不清楚。 n平扫:低密度或等密度。n增强: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无强化或者边缘强化;n延迟期病灶为边缘增强、间隔增强及中心或壁结节增强。nIPL边缘有厚薄相对一致的纤维层,增强后相对缩小,境 界更加清楚。n分隔强化及增强后病灶相对缩小对炎性假瘤有重要诊断意 义。分隔强化壁结节强化中心强化葫芦形肝脏炎性假瘤肝脏炎性假瘤CTCT诊断诊断 n n1 1、自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病理检查见病灶血管组织丰富,有大量、自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病理检查见病灶血管组织丰富,有大量 炎性细胞浸润,周围组织明显充血、出血及炎性水肿,反映病变处于炎性细胞浸润,周围组织明显充血、出血及炎性水肿,反映病变处于 炎症早期。炎症早期。n n2 2、病灶无明显强化:病检显示病灶内血管组织稀少,以不同程度的、病灶无明显强化:病检显示病灶内血管组织稀少,以不同程度的 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反映了病灶处于炎症坏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反映了病灶处于炎症坏 死期。死期。n n3 3、周边强化:增强均表现为周边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延时扫描强、周边强化:增强均表现为周边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延时扫描强 化逐渐消退。病检发现病灶中心区血管较少,以浆细胞、淋巴细胞浸化逐渐消退。病检发现病灶中心区血管较少,以浆细胞、淋巴细胞浸 润和凝固性坏死为主,周边主要为纤维组织和大量的毛细血管,表明润和凝固性坏死为主,周边主要为纤维组织和大量的毛细血管,表明 病灶处于炎症后期。病灶处于炎症后期。n n结论:结论:1 1、肝脏炎性假瘤多表现为包膜下方、肝脏炎性假瘤多表现为包膜下方 低密度病灶,早期不强化,门脉期和延时低密度病灶,早期不强化,门脉期和延时 期可有不同形式强化;期可有不同形式强化;2 2、病灶强化方式与、病灶强化方式与 不同的病理基础相关,并且反映了病变的不同的病理基础相关,并且反映了病变的 进展过程。进展过程。MR表现nMRI:在T1WI上病灶为等或略低信号;在T2WI上,若病灶 以凝固性坏死为主,含自由水少,表现为低或等信号;若 病灶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因含水较多,表现为稍高信号。n增强MRI提高了病灶和肝实质之间的信号差异,而且可以 动态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在病灶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的 作用。增强早期和CT一样,大多数病灶无强化,增强晚期 ,病灶内和/或病灶边缘的纤维组织表现为环形、线状或 边缘结节状强化,其中凝固性坏死灶和夹杂的细胞成分表 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 in phaseout phaseT2WI FIESTA(梯度回波序列) 延时(冠状面)门脉期平衡期动脉后期T1抑脂T1WI STIR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延迟扫描T1抑脂肪鉴别诊断1、肝细胞性肝癌: CT检查以早期强化为主要特征。三期 表现虽“快进快出”征象。多有肝炎 、肝硬化病史,AFP多为阳性,两者 鉴别不难。但与不典型HCC病例难以 鉴别,最终结果依据病理检查。2、转移性肝癌: CT及MRI可见典型“靶征”及瘤周水 肿。增强后其周边环形强化。大多数 有原发瘤病史。病灶常多发,大小不 不等,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有液 化坏死,囊变及出血。3、胆管细胞癌: CT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增 强后出现不均匀,持续性强化,肿瘤 周围胆管扩张,肝叶萎缩,AFP多为 阴性。两者的鉴别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强化方式有一定的共同点。 4、肝脓肿:CT表现为肝实质内单发 或多发低密度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其 内有分隔,边界清楚或不清楚。20% 病灶内可见气-液平。 增强后急性期90%可出现“环征”。 慢性期可见“三环征”。MRI上脓肿 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GD-DTPA增强 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5、肝细胞腺瘤:CT多为肝内边界清 楚的低密度肿块,少数为等密度肿块 ,并发出血则密度增高。一部分肿瘤 周围出现脂肪变性,肿瘤周围可见环 形低密度影环绕,此征为肝细胞腺瘤 CT特征性表现。增强后动脉期可见粗 大的血管穿行于肿瘤内。MRI上呈长 T1长T2信号,STRI瘤周呈环形低信号 。 术后病理:肝炎性假瘤CT表现:该患者肝脏平扫病灶呈低密 度,动脉期强化可见小结及包膜样强 化,门脉期似有降低包膜强化降低不 明显。延迟依然见包膜强化。(肝炎性假瘤)平扫见一病灶轮廓不规则的低密影,边缘不清,略模糊。形态似呈片状、或8 字形,不成明显的球形。内似有分隔。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边缘及分隔似有轻度强化。门 脉期:边缘及分隔有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边缘壁及分隔与肝组织密度相同。肝炎性假瘤:肝右叶稍低密度影,外周境界不清,中央可见一等稍低密度结节影。动脉期 而中央小结节影有轻度强化,内部可见坏死区,门脉期病灶逐步向外强化,至延时期基本 上呈等密度影。肝炎性假瘤: 肝脏S6段可见一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增强扫描门 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大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结节强化程度小于肝实质。总结n肝脏炎性假瘤发病率低,但病变表现 多样化,较易与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 癌等相混淆,该病术前很难明确诊断 ,误诊率高达90%以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