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XX 年秋学期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年秋学期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 与社会教学计划(与社会教学计划(XX-XXXX-XX 第一学期)第一学期)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有 5 个班,一班 45 人,二班 44 人,三班 45 人,四班 43 人,五班 45 人。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二、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教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增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从伙伴关系切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和交往能力,初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尊重教育者。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涉及到邻里、弱势群体、同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关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培养学生的爱心。三、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4、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5、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6、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7、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8、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9、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四、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有 5 个班,一班 45 人,二班 44 人,三班 45 人,四班 43 人,五班 45 人。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二、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教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增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从伙伴关系切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和交往能力,初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尊重教育者。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涉及到邻里、弱势群体、同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关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培养学生的爱心。三、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4、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5、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6、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7、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8、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9、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四、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有 5 个班,一班 45 人,二班 44 人,三班 45 人,四班 43 人,五班 45 人。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二、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教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增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从伙伴关系切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和交往能力,初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尊重教育者。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涉及到邻里、弱势群体、同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关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培养学生的爱心。三、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4、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5、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6、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7、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8、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9、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四、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