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6 6 单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知识网络脉络清晰脉络清晰| |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无障通达无障通达| |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21 1制度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 2政策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比较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分布地区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生产部门,没有深入农村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不同点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发展环境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不同点结果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 1416 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一些3(对应学生用书第 118 页)一、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史观应用理论阐释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运用点拨1 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 2生态史观下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 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朝增加到 8.5 亿亩,清朝又增加至 1112 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4 4(对接高考)(1)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初现影踪。(2)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4二、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学术前沿热点关注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 15 世纪至 19 世纪。运用点拨1 1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2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3 3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必然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4 4(对接高考)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