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达标课时达标( (三十三十) )1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东方杂志(1933 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 年)材料二 1945 年 4 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 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2)有学者认为,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阅读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 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解析 (1)据材料一“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作参照。根据材料一“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可知作者发现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措施没什么显著效果,进而对新政不抱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背景可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局势)、新政初期的效果、苏联建设成就的对比等角度归纳;国内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指出(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对罗斯福的重视,以及中共认可罗斯福新政对解决危机和安定人民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从缓解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国共第二次合作、二战等角度进行归纳。(3)第一小问,结合教材,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中苏关系、中国的外交原则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学术研究方面的“双百”方针、对外开放拓宽视野、中美建交2等角度归纳。答案 (1)国际: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国内: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国共合作抗日;二战期间美苏成为反法西斯盟友;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3)消失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政策;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成为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的提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 “不是。 ”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 “不是。 ” 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 “哲学?” 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 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 10 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记者对罗斯福的质问。(3)根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对经济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是指什么。(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解析 (1)第一小问,题目要求分析“对新经济政策”的“痛惜”态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做法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题中“痛击我们” ,是西方人士所说,因此,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回答。(2)该问首先要弄清楚记者问题指向,然后再结合所学3知识回答。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记者认为新政措施带有社会主义倾向和马克思主义色彩,联系新政中有关保障劳工利益的措施以及新政的基本特点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连续实施了 10 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 ,简要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所谓自由的缺点,就是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政策的缺点,结合所学回答即可。(4)研究性学习的题目需要综合材料信息,材料中涉及的是不同国家对计划和市场的利用的认识,题目只要隐含有关计划和市场的相关内容即可。答案 (1)原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原因: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理解:罗斯福新政中保障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人们所理解。(3)说明:制订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的自身矛盾。(4)题目: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3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社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所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 0005 876.029.4195917 0006 740.539.7196014 3505 105.035.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材料三 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 2.7 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4.4%上升到 29.4%,1983 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 38.2%。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并予以简要评价。4(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使社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及材料二中人民公社时期收购比例,归纳出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解决问题的措施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实行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分配措施是建立福利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3)根据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及举措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3)认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将会影响社会稳定。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下图是 19501984 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提取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解析 第一小问要对图片进行全面解读,需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中表现的中国和苏联在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进行阐述;第二小问根据对图片的解读,对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理论关系进行总结说明即可。答案 提取信息示例 中国:1950 年中国颁布土地改革法 ,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8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以互助合作社取代农民个体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58 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集体所有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78 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苏联:20 世纪5070 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但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70 年代末开始,勃列日涅夫政府强调发展重工业,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远远低于中国;80 年代中期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并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升级为“星球大战计划” ,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延展示例 国家的农业政策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应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的农业政策,鼓励农业创新,进行合理的农业改革,提高粮食产量。520 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 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 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