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 实施教育扶贫实施教育扶贫”经验经验 座谈会讲话稿:教育扶贫,全力以赴座谈会讲话稿:教育扶贫,全力以赴xx 外国语学校自 1994 年建校至今 20 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 XX 年总结 20 年办学经验、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经验和教育品牌优势,在“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办学思想引领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与国家级贫困县行唐、灵寿、赞皇、平山、元氏、井陉 6 县、12 所中小学校进行校际结对帮扶。教育扶贫被重笔写入石外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一、聚焦“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扶贫要培养全面、充分、健康发展的学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在前期对 12 所山区学校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 12 所山区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我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找准结合点,重点围绕扶志、扶智、扶德、扶技主题,组织系列活动,实施精准教育扶贫。一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理想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激励学生爱祖国、爱河北、爱家乡,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目标。二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对标“六个好”创建要求,组织山区学校普遍开展文明班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开展丰富的兴趣、技能培养活动,一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培训,使之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指导 12 所山区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书法、手工、机器人、种植等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活动。二、明确帮扶思路,抓住两个关键。在中小学,“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围绕提振校长和教师“精气神”和练就“真本领” ,明确工作抓手,持续精准发力,促进山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组织实施“校长素质提升工程” 。4 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山区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集中培训 882 人次,国内外考察学习 91 人次,到石外挂职锻炼 22 人次,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规划课题研究 14 项 97 人次,校长素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学专业能力为重点。4 年来,组织 12 所学校评选“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爱教育标兵 41 名,制定“山区百名种子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送课累计 1537 人次。三、丰富载体平台,实现常态长效。培育“时代新人”不可能是一日之功,提升教师素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扶贫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效。我校在帮扶中,坚决破除“短期作战”和“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思维,牢固树立“长期帮扶”“全面帮扶” “立体帮扶”的理念,通过拓宽帮扶载体平台,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帮扶结对”工作机制。与 12 所山区学校建立“帮扶共同体” ,石外成立“山区教育帮扶办公室” ,制定十年帮扶计划(XX-2024) ,实施九大工程,把石外优质教育资源与 12 所山区学校共享,实行“手拉手、面对面、订单式、紧密型、全方位、常态化、长期性、有目标”的持续精准帮扶。二是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动员校园内外志愿服务组织力量常态化参与帮扶。4 年来,全校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参与教育扶贫。教师参与“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418 人次,建立起一名党员带领一个家庭帮扶一名山区贫困学生的“1+1+1”帮扶模式。三是做强“校园阵地”活动平台。我校“城市学校少年宫”与帮扶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定期到山区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音乐、美术、歌舞、武术等“手拉手”活动,送去体育、艺术、科技、技能学习器材 670 余套(件) 。xx 外国语学校自 1994 年建校至今 20 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 XX 年总结 20 年办学经验、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经验和教育品牌优势,在“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办学思想引领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与国家级贫困县行唐、灵寿、赞皇、平山、元氏、井陉 6 县、12 所中小学校进行校际结对帮扶。教育扶贫被重笔写入石外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一、聚焦“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扶贫要培养全面、充分、健康发展的学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在前期对 12 所山区学校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 12 所山区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我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找准结合点,重点围绕扶志、扶智、扶德、扶技主题,组织系列活动,实施精准教育扶贫。一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理想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激励学生爱祖国、爱河北、爱家乡,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目标。二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对标“六个好”创建要求,组织山区学校普遍开展文明班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开展丰富的兴趣、技能培养活动,一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培训,使之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指导 12 所山区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书法、手工、机器人、种植等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活动。二、明确帮扶思路,抓住两个关键。在中小学,“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围绕提振校长和教师“精气神”和练就“真本领” ,明确工作抓手,持续精准发力,促进山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组织实施“校长素质提升工程” 。4 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山区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集中培训 882 人次,国内外考察学习 91 人次,到石外挂职锻炼 22 人次,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规划课题研究 14 项 97 人次,校长素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学专业能力为重点。4 年来,组织 12 所学校评选“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爱教育标兵 41 名,制定“山区百名种子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送课累计 1537 人次。三、丰富载体平台,实现常态长效。培育“时代新人”不可能是一日之功,提升教师素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扶贫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效。我校在帮扶中,坚决破除“短期作战”和“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思维,牢固树立“长期帮扶”“全面帮扶” “立体帮扶”的理念,通过拓宽帮扶载体平台,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帮扶结对”工作机制。与 12 所山区学校建立“帮扶共同体” ,石外成立“山区教育帮扶办公室” ,制定十年帮扶计划(XX-2024) ,实施九大工程,把石外优质教育资源与 12 所山区学校共享,实行“手拉手、面对面、订单式、紧密型、全方位、常态化、长期性、有目标”的持续精准帮扶。二是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动员校园内外志愿服务组织力量常态化参与帮扶。4 年来,全校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参与教育扶贫。教师参与“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418 人次,建立起一名党员带领一个家庭帮扶一名山区贫困学生的“1+1+1”帮扶模式。三是做强“校园阵地”活动平台。我校“城市学校少年宫”与帮扶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定期到山区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音乐、美术、歌舞、武术等“手拉手”活动,送去体育、艺术、科技、技能学习器材 670 余套(件) 。xx 外国语学校自 1994 年建校至今 20 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 XX 年总结 20 年办学经验、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经验和教育品牌优势,在“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办学思想引领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与国家级贫困县行唐、灵寿、赞皇、平山、元氏、井陉 6 县、12 所中小学校进行校际结对帮扶。教育扶贫被重笔写入石外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一、聚焦“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扶贫要培养全面、充分、健康发展的学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在前期对 12 所山区学校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 12 所山区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我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找准结合点,重点围绕扶志、扶智、扶德、扶技主题,组织系列活动,实施精准教育扶贫。一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理想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激励学生爱祖国、爱河北、爱家乡,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目标。二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对标“六个好”创建要求,组织山区学校普遍开展文明班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开展丰富的兴趣、技能培养活动,一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培训,使之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指导 12 所山区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书法、手工、机器人、种植等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活动。二、明确帮扶思路,抓住两个关键。在中小学,“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围绕提振校长和教师“精气神”和练就“真本领” ,明确工作抓手,持续精准发力,促进山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组织实施“校长素质提升工程” 。4 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山区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集中培训 882 人次,国内外考察学习 91 人次,到石外挂职锻炼 22 人次,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规划课题研究 14 项 97 人次,校长素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学专业能力为重点。4 年来,组织 12 所学校评选“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爱教育标兵 41 名,制定“山区百名种子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送课累计 1537 人次。三、丰富载体平台,实现常态长效。培育“时代新人”不可能是一日之功,提升教师素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扶贫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效。我校在帮扶中,坚决破除“短期作战”和“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思维,牢固树立“长期帮扶”“全面帮扶” “立体帮扶”的理念,通过拓宽帮扶载体平台,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帮扶结对”工作机制。与 12 所山区学校建立“帮扶共同体” ,石外成立“山区教育帮扶办公室” ,制定十年帮扶计划(XX-2024) ,实施九大工程,把石外优质教育资源与 12 所山区学校共享,实行“手拉手、面对面、订单式、紧密型、全方位、常态化、长期性、有目标”的持续精准帮扶。二是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动员校园内外志愿服务组织力量常态化参与帮扶。4 年来,全校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参与教育扶贫。教师参与“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418 人次,建立起一名党员带领一个家庭帮扶一名山区贫困学生的“1+1+1”帮扶模式。三是做强“校园阵地”活动平台。我校“城市学校少年宫”与帮扶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定期到山区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音乐、美术、歌舞、武术等“手拉手”活动,送去体育、艺术、科技、技能学习器材 670 余套(件)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