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6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形地貌的认知分析及设计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地形地貌及其设计一、地形概念n平地形n凹地形n凸地形1. 平坦地形平地形视线 积聚延展山丘、坡地、梯台 2、凸地形、凸地形2. 凸地形3 3、凹地形、凹地形地形地貌的认知分析及设计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3-3地形地貌及其设计 () 二、地形地貌景观的作用1、地形的生态功能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2、地形的防灾作用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3、地形的实用功能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3. 地形的实用功能1) 围合空间2) 控制视线欲扬先抑3) 地形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4)改善小气候地形地貌的认知分析及设计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3-3地形地貌及其设计 () 结合地形的设计某公园设计前地形图的局部识读地形地貌的认知分析及设计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3-3地形地貌及其设计 () 结合地形的分析与设计方法n地形图的识读:n地形与排水、道路、植物、工程设施n地形与功能:n坡度的可利用极限n地形与造景:n地形处理结合水景的景观n作为背景n地形处理结合建筑的景观n地形与空间心理:地形的识读及分析n地形与排水、植物n地形与道路n地形与工程设施地形结合功能n通道的各种形式:n主次园路服务车行道边道台阶n场地的各种形式: n停车、运动、游戏、铺装与排水、草地 与排水、种植地形结合造景n地形处理结合水景的景观n作为背景n地形处理结合建筑的景观n地形与空间心理结合天象的地形造景设计地形地貌的认知分析及设计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四、地形地貌的设计n1、地形地貌景观的创作原则n2、地形地貌景观创作的限制因素n3、地形地貌设计的表达地形地貌景观的创作原则1、因地制宜2、师法自然3、顺理成章4、统筹兼顾1、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 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 2、经济因素;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 五、设计手法 1、方格网法 2、断面法 3、标高法 4、等高线法 5、GIS等新技术地形地貌景观创作的限制因素地形地貌设计的表达n等高线的平面表达几种方法n设计彩色平面图n结合地形设计的表达nGIS分析示图示图1111n一、地形表达基本知识 n1、地形平面图表示方法n(1)等高线法(示图1) :最基本、最常用的的地形表示方法。一般的地形图中有两种等高线(示图2 ),一个是基本等高线,称为首曲线,常用细实线表示,另一种是每隔4根首曲线加粗一根并标上高程的等高线,称为计曲线 。在设计中,有时为了混淆 ,原地形等高线用虚线,设计等高线用实线。示图示图1 1示图示图2 2n(2)坡级法(示图3)、(示 图4) :用坡度等级表示地形 的陡缓和分布的方法称做坡级 法。常用于基地现状和坡度分 析图中。示图示图3 3示图示图4 4n(3)分布法(示图5) :将整个地形 的高程划分为间距相等的几个等级。并 用颜色渲染,色度随着高程从低到高的 变化也逐渐由浅变深,它主要表示基地 范围内地形变化的程度、地形的分布和 走向。(4)高程标注法(示图6) :表 示地形图中某些特殊的地形点 ,用十字或圆点表示,并注上 该点到参照点的高程,高程常 注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这些 点常处于等高线之间。高程标 注法适用于标注建筑物的转角 、墙角和坡面以及地形图中最 高和最低等特殊点的高程。示图示图6 6示图示图5 5n2、景观设计图中地形常见的表示方法(示图7、8、9、10、11)示图示图7 7示图示图8 8示图示图9 9示图示图1010一、地形概念 (平地形凹地形凸地形) 二、地形地貌景观作用 三、结合地形的景观分析与设计方法四、地形地貌的设计及表达总结:地形地貌及其设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