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改进后的教改进后的教 学设计学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儋州市东坡中学周嘉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一) (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 (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 (4)再继续下去。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观察到微粒的存在呢?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观看屏幕上展示在硅的晶面上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及形成的各种图形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既然物质是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指导实验并说明酚酞遇到氨水会变红。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儋州市东坡中学周嘉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一) (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 (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 (4)再继续下去。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观察到微粒的存在呢?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观看屏幕上展示在硅的晶面上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及形成的各种图形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既然物质是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指导实验并说明酚酞遇到氨水会变红。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儋州市东坡中学周嘉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一) (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 (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 (4)再继续下去。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观察到微粒的存在呢?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观看屏幕上展示在硅的晶面上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及形成的各种图形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既然物质是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指导实验并说明酚酞遇到氨水会变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