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 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 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 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学.科.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秦王李世民学.科.网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 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 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 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 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 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 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 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 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 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 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 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 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 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 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 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 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 慢慢好了。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 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 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 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 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 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 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 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 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学.科.网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 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 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 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 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 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 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 。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 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 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 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 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学.科.网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 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 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 ,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 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 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 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 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 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 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 ,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 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 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 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 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 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 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 ,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 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 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 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秦王李世民唐朝初年,江南会稽山下的永欣寺来了一 位北方打扮的读书人,他与主持辩才和尚一见 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辩才和尚从 秘室里取出一个素绢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 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 的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 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辩才很生气 地说:这是我师傅智永和尚亲传我的,他是王 羲之的七世孙,焉能有假。 唐太宗与兰亭序学.科.网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 才和尚的法帖。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 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 ,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 叫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 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 多人,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也许李世民为得到 兰亭序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 但由于他对王羲之的宠爱,才使湮没了两百多年的 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现在流传于世的兰 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 拓印的。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兰 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 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 了。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书法界的 忌日。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公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学.科.网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秦叔宝门 神学.科.网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第一段第一段翻译1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 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 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 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 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 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 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 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 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 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 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 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 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 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 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 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第一段翻译2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二段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 国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 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 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 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 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 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 谏就会圣明。第二段翻译1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 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 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 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 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 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 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 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第二段翻译2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方法?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 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 话而来的。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 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 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 ,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 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 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 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 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第三段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 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 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 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 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 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 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 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 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第三段翻译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 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 ,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 ,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 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 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 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 都有借鉴意义。第四段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 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 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 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 怨郁结。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 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 ,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 定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 ,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 为是他冒犯。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 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第四段翻译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谨慎、勤奋。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 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 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第五段学.科.网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 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确实很难做 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 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 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 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 来了。从这点说来,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 的大臣,指出他的过失。每天国事纷繁,由 一个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 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 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 像明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一定会 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