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新课程的 基本价值 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 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21世纪的课程理念:追求教育民主 追求多元主 义价值观 回归生活世界 关爱自然 尊重学生 的个性发展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基于泰勒原理确定了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组织教育经验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评价教育经验:了解教学的成效二、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泰勒原理新课程 价值观 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课程目 标特点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新课课程 价值观值观课课程 目标标 特点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目的和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目的产生于动机,是对结果的原则性构想,具有原则性。目标产生于选择,是对结果的具体设计,具有具体性。“目的”与“目标”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 导和制约作用,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抽象性、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培养目标: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 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课程目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 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 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 标。定义定义教育目的培养目 标标课课程目 标标教学目标标由抽象到具体新课程基本取向:根据层次划分: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单元 目标、课时目标等语文课程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 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育活动表现: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 价作用、管理作用新课程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的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 的知识和策略性的知识。2、新课程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 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3、新课程的学习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 习。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 习、建构性学习等。4、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在互动中为因差异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 供服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只是讲解学生不懂不会的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5、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评价的选择功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 教育。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 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构建“语文素养”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功底的扎实既要有良好的语感,又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语言功底、文学功底、丰 富积淀、宽阔视野、良好悟性)。 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发展主体(学生)的爱心。 生活的情趣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生活情趣。 教法的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形 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汉语言文字的 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法: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多读、多看、多说、多背、多走、多写 ),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课程资源,使 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 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升整体把握语文、驾驭语文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 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 切实更新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学习双主体论:教师、 学生) 改变教学态度: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严格地要求学生。改变 教学方式: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改变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 有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 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跳水,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 大家喜欢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自己读可以 ,找人讨论也可以。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 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 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 开小差)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学生:读完了。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学生案例一将将 “ “自主自主” ” 当成自当成自 由活由活动动动动案例二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段,前后座四人小组的形式, 合作学习,时间5分钟。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开始很小声,后来慢慢变得 闹哄哄,不少学生甚至用书本开始打闹。)(五分钟过后)教师:时间到,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学生你推我,我推你,无人应答,最后不得不由教 师点名回答。)将合作当成 形式主义义(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 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 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 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 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1)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2)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 系。 (3)灵活处理教材。运用新教材的方法:新、活、实、宽。 (4)充分利用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 (5)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新理念主要包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观 “必须与选修双课并行”的课程结构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 走向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观 重视实践的语文活动观 重视语感的语文教学观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郭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八年不平凡的道路,但它的 实施现状却被许多人概括为“穿新鞋走老路”。站在学校教育的立 场上来看,人们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不是因为政府不作 为、学者不关注,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合格、不努力,而正是广大 师生对某些片面、偏激的所谓“新课改理念”的自发纠偏,是学校 教育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实践体现。坚持教育改革、追求教育发 展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但学校教育的任何改 革都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探索教 育的新路子,促进教育的新发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衡量语文课?(1)教学目标是否清楚、明确、恰当? (2)教学目标中是否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阶段性特点? (3)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 (4)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 (5)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是否得到积极、自然的体现和发挥? (6)教学效果是否好? (7)语文学习中的训练是否合适,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掌握了多少? (8)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