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字、 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现状有“言”无“文” 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 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 全部任务。 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 释和句子的翻译。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 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 ,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 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 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 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 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 ”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 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 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 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 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为“文”而“文” 劝学过多地讨论蟹的脚有多少只的问题; 赤壁赋主要就是和学生讨论分析苏轼的儒道释 思想; 鸿门宴的教学,仅仅分析欣赏刻画人物的方法 。 观点黄厚江老师的观点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 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 ,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 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 人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一是从诵读入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 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烛之武退秦师 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 心世界的准确把握。 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苏轼的思想也完全 可以在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的理解中得到认识, 无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 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 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认识,都可以 是语言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 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 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 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 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 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 鸟、“四文”统一的效果。 课堂实录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想法也很多,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忽然有感而发,把杜牧 的最后一段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 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作者写 的和我写的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 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 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 ,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 于天,亦惑矣! 下面我们齐读这一段,我读到“嗟乎”,你们就接着读下去。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 生全体朗读。 褚树荣老师的观点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还是文言文教学的“八 字宪法”。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课程本体论和 价值观问题。文言文是什么?文言文究竟应该教 什么?学生在文言文中应该学点什么?借新课程 的东风,对这些问题是要好好琢磨一番了。我以 为文言文决不仅仅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从 文化史上看,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文学史上看 ,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从课程教学论上看,应该 是“定篇”(王荣生观点)。 我以为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因为文学 与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 关于阿房宫赋: 譬如谈及铺陈的作用,我以为本文的铺陈不仅仅是 文势的制造,其实是为了更加沉痛地表达自己对历 史的深刻感喟和深沉思考,对于王朝现实的一种反 复忧叹。这也正是赋的应有之义“体物写志者 也”。 对于阿房宫赋,否能放在杜牧的咏史的“主旋 律”上观照:他的许多咏史诗,如我们熟悉的过 华清宫绝句、泊秦淮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忧思 。如果我们再花一点点时间,把杜牧放在传统士人 的价值观平台上观照,学生就会意识到,阿房宫 赋所表现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正是古代 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优秀文化品格啊。意义语言论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说:“语言是我 们所知的最硕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 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 伟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我们依靠不 断穿越此家园而到达所是。 刘小枫说:“由于科学思维的出现,由于逻辑和 推论的发展,语言丧失了自己的感情内容。科学 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剥夺的过程,语言沦为一副 骨架了。” 文学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凝聚着作家对自然、对生 活、对艺术、对社会、对历史、对生命、对宇宙 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它们是人类宝贵的 精神财富。 从文学论来看,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不断 地去呈现周围世界中蕴含的意义。自然中普普通 通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人情冷暖,经 过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往往会变得感动人心。 同时,文学作品也使人们获得了一种感知周围世 界的新方式,那就是审美,那就是去发现,去体 验平常生活、平常事物内在的意义,从而使自己 的人生诗意充盈。 其次,文学作品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人的现 实世界是有限的,但是凭借文学作品,人们可以 神游古今中外,可以到大漠戈壁去看辉煌的落日 ,可以到江南去探访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到异 国去感受另一种灿烂的文化,人们的想象力也由 此得到了放飞,得到了提高的契机。 再者,文学作品为人们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情境 。因此,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与古 代的哲人对话,也可以与现代的大家笑谈。可以 在最美丽的描述中,一起品味彼此心中曾经有过 的孤独或者快乐、悲凉或者幸福,从而产生情感 的共鸣。 其实,作为文学作品,它所创造的世界是广阔的 ,它所显示的意义是丰富的,它的高度还在于除 了性灵文字之外,还时时刻刻表现对于人类命运 的热切关注,对于生存价值的哲理思考,而所有 这些,又必然给走进这世界中的人以一种精神的 深度。 文学作品源于心灵,又诉诸心灵。我们阅读文学 作品,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些语言知识和写作 技巧,更重要的是走进作家创造的来自于现实而 又高于现实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中,去反观自身 的精神价值,反观世界人生的意义,从而逐渐形 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人 生的独到的感受、领会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 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中最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个体 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文学作品阅 读意义的全部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文学的最 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当我看到了少年因艺术形象而激动、颤动时, 当他一边倾听作品,一边思索个人的命运时, 对我来说,这要比他作出准确回答重要得多。 ” 教学论 人文意义丰富的语文学科,就在这样的课堂教学 中被风干了,只剩下一个由无数知识点和检测题 构成的干巴巴的空壳。阅读与写作也不再是人的 自身需求,而成了为考试为分数而不得已为之的 苦差使。 叶澜主张:“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 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 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全面地认 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 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 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 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 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 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 人的本质。”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 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 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 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 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 人的本质。” 三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就能够使教学逼近这种生 命的层次。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更关怀人的精神整体发展。它把教师和学生都 看作是情感的、生命的个体,而不单纯是知识传 授者和知识接受者;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启蒙 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生命活动的 过程。在这样的文言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超越 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图解知识的一般认知层次, 而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人,带着自己情感和想象, 走进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可 以是师生与作家之间,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有时候,知识很容易遗忘,而体验却是刻骨铭心 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奔涌的将是渴望学习 的生命的追求、情感交流的生命的喜悦、思想碰 撞的生命的激越、不断创造的生命的辉煌。 教师论 王栋生:“教育不仅职业,更是一种使命。知识 分子应该要有黎明的感觉。” 篇目 劝学 赤壁赋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鸿门宴 五人墓碑记 陈情表 兰亭集序 逍遥游 项脊轩志程序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拓展应用案例 阿房宫赋 哀江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