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课后反思三年级数学公开课课后反思 我眼中的我眼中的 倍的认识倍的认识一、对倍的认识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 ,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一)成功之处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看一看” “摆一摆” “圈一圈” “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 “做一做”第 2 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3、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二)不足之处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 。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一、对倍的认识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 ,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一)成功之处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看一看” “摆一摆” “圈一圈” “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 “做一做”第 2 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3、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二)不足之处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 。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一、对倍的认识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 ,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一)成功之处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看一看” “摆一摆” “圈一圈” “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 “做一做”第 2 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3、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二)不足之处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 。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