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艺心理学,第一编一、文艺心理学的母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二、文艺心理学的孕育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研究,1、对文学本质的心理学解释2、审美意象论:从自然到超越3、文以气为主,以情为本:情感中心说4、创作主体的心理学分析和主体性理论5、文艺的心理功能6、文学语言心理问题(二)西方文艺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三)主要的现代文艺心理学流派,(二)西方文艺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迷狂说、净化说鲁枢元:“如果说柏拉图的灵魂迷狂说开创了文学创作心理研究的先河的话,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则不愧为文学欣赏心理研究的滥觞”。古罗马的贺拉斯:寓教于乐:追求共鸣境界郎吉弩斯:创作主体的内在心理质量对创作活动和文本质量、鉴赏活动的主导作用。“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文学活动是一个以作者的崇高心灵为基因,以本文为是枢纽和载体的心理活动系统。五来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词”、“堂皇卓越的结构”。,论崇高第三十九章:“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的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人是自然的,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的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为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的共鸣。就是这样通过文辞而建立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心理场,普洛提诺(普洛丁):“流溢说”创作中主体与质料、媒介的关系-黑格尔:艺术是心灵的创造物;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承认材料被艺术形式所克服”,“艺术是情感的社会技术”。文艺复兴:镜子说第二自然,十八世纪,现代心理学诞生实验美学、精神分析学的文艺心理学现代文艺心理学的产生首先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是近代实验科学精神在文艺学领域的回声。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说,十九世纪以来的主流时代精神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而冯特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以冯特为奠基人的现代心理学 使心理学从传统的思辨性向现代的实验性转变,这直接影响了费希纳等人,为文艺心理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次,现代心理学和实验美学完成了从元素主义向知觉的完整系统性、审美经验的综合研究的转变。确立了文艺心理学多学科、多方法综合研究、整体研究的走向。再次,现代心理学从注重意识研究转向了对无意识的研究,极大地深化了世人对文艺心理活动复杂性和内在机制的认识。十九世纪以来,移情说(立普斯)、内摹仿说(浮龙里、谷鲁斯)、意识流(詹姆斯)、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尼采)、游戏说(席勒)、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等理论纷现错出。,三、主要的现代文艺心理学流派(一)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源头却要从实验派心理学说起。文艺心理学的实质性的进展与这类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费希纳,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莱比锡大学教授,医学,物理学,哲学。 系统研究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理论 。心理物理学的基础。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测量方法的基本类型,提倡实验美学的方法。 美学导论。,在6475岁期间,他的主要兴趣都集中在审美心理方面。他极力要寻找美的线条的定量关系,并曾参照绘画杰作,体会画家在无意识中所运用的线条关系。黄金分割律的实验研究。 美学导论是其主要著作,提出16种原则。,16种原则(1)审美阈原则:达到一定强度,进人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2)审美加强原则:几种外界刺激条件所产生的效果大于任何一种孤立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3)多样中的统一原则:既表现多样又有统一感的东西更能引起人的快乐。(4)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这一原则表明,我们宁可要图像的和谐和真实,而不要其矛盾和错讹。,(5)清晰性的原则:对于明白、清楚的事物的直观才会引起愉快。(6)审美联想原则:审美活动除了需要借助当下的直感外,还需要借助联想唤起过去的印象。(7)审美比较原则:各种美的事物对照并陈,有助于强化审美愉悦。(8)审美序列原则:审美快感遵循抑扬起伏的动感规律。先行的不快感有助于增强快感,先行的快感将会弱化之后的快感体验。 (9)审美调和原则:不快的个别印象能被总体的快感体验调和。,(10)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对刺激群进行一种总括,使之连续反复进行,能够强化刺激印象,中和则能使刺激不超过限度,刺激若是过分饱满,就会引起不快感。(11)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持续一定时间后,改变审美感受的类别,会克服审美疲劳,激发新的审美快感。(12)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的感染性:在普通的情感状态下,他人的快感和不快会引发我们的快感和不快。但在不快的情感状态下,他人的快感反而会传导给我们以不快。 (13)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对自身的过去与未来的愉快或不愉快的回忆、期待,包含着双重的表象。,(14)审美的适中原则:在量的方面或是在质的方面,过度的印象会导致不快感,而适中的印象则会引向快感。(15)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快乐来自同所抱目的相关的精力的最小消耗。(16)审美的安定性原则;部分与整体的和谐表现出生命力的协调关系,而快感则产生于其中的安定性。,詹姆斯吉布森,JamesJeromeGibson 1904.01.271979.11.1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麦克奈尔斯威尔的一个长老教会家庭,逝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哲学博士,专长知觉心理学研究,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 19281949年受聘于史密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在那里认知了格式塔心理学领导人之一K.考夫卡,受其影响专注于知觉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950年出版对可视世界的知觉(视觉世界的知觉 )1960年代,最后一部专著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 。,1.直接知觉论(directperceptiontheory) 2、生态光学理论(ecologicalopticstheory)3.视知觉生态论 (ecologicaltheoryofvisualperception)。4、个体知觉和群体知觉的相互转换,1.直接知觉论(directperceptiontheory)他在1950年出版的视觉世界的知觉一书中,提出了他创新性的知觉理论。传统知觉理论主张知觉是由刺激引起感觉后转化而成的、间接的,因此称为间接知觉论。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因适应环境需要,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据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获得知觉经验的能力。换言之,知觉是先天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2、生态光学理论(ecologicalopticstheory)人在环境中行动,光线来自各个方向,外在空间的每一点的光线分布各不相同。这种光线分布称作“环境光”。环境光对人具有重要生存意义,它的特殊分布提供了空间视觉的信息。研究环境光对人的视觉的作用的科学就是生态光学。他提出了环境光(ambientoptic)、环境光阵(ambientopticarray)、光流(opticflow)、光流阵(opticflowarray)等基本概念。,3.视知觉生态论(ecologicaltheoryofvisualperception)1950年出版对可视世界的知觉(视觉世界的知觉 )比较了二维和三维世界的知觉差别。在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一书中,他运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人类对三维世界的知觉能力。他认为人类是两脚着地的动物,行动时头部离地较远,一旦跌倒头部受伤较重。为适应两脚着地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人类的视知觉系统中进化出一种对三维空间的适应能力。吉布森的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尤其可贵地强调了研究处在真实世界中活动的人的视觉的重要意义,这同实验心理学一向习惯于研究实验室里处在人为的、信息量受到限制的条件下的人的视觉的做法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空间知觉的生态或环境方面的研究贡布里希。,4、个体知觉和群体知觉的相互转换启发人们思考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何转化为社会性的、普通的风格。吉布森认为,人的第一手的经验来自直接的知觉活动,而第二手经验则来自间接性的知觉活动。受众的知觉会渐渐地接受艺术家知觉的影响,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知觉以及与作品的再现内容相对应的现实的知觉。由于个体的知觉可以这样和他人的知觉融汇统一起来,最终就会形成一种群体的知觉。艺术家本人也可能接受他人的知觉影响。足见,视觉艺术的个人风格、样式与其是通过模仿还不如说是通过知觉的移植从而达到一种共相状态的。,丹尼尔贝里尼,Daniel Berlyne(1924-1976)英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出生于英格兰的索尔福德(后移居加拿大),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著作:冲突、唤醒和好奇(1960)、思维的结构和方向(1965)、美学与心理生物学(1971)。出版于1974年的新实验美学的诸种研究,是贝里尼编集的最后一本著作,其中收有他自己的七篇实验研究论文。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有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他的贡献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学、视觉艺术等方面。一、不同类型的刺激可以促使唤醒的产生较高的内驱力和情绪状态,如处于智力和肌肉的活动状态,睡眠和清醒这两种状态的变化,还有季节的变化等,才可能产生唤醒。美感的唤醒: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如新奇性、好奇心、复杂性、模糊性和费解性等,可以促使唤醒的产生。二、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游戏与艺术都能立即对神经系统产生内在的影响,因此它们通常都能起到使人愉悦的作用。区别在于:游戏是无意义和无结果的,而艺术则是受人尊敬,被看成是人类成就的东西。更进一步说,游戏产生的愉悦是短暂的,而艺术产生的愉悦则是持久的。,三、“唤醒理论”他发现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渐进性”的唤醒:紧张情绪适度递增。“亢奋性”的唤醒:剧烈上升,解除的愉快。四、艺术的三种特征与唤醒有关1、心理物理特征(光、色调大小)2、生态学特征(战争、死亡、性等生存经验),3、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要素的奇异、期待遇挫、无规律)渐进性唤醒,依靠熟悉的、有规则的样式亢奋性唤醒,依靠高度奇异、令人诧异、复杂难懂的形式,泽基,Semir Zeki ,英国伦敦大学的著名的脑科学教授。 神经心理学神经审美学 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首次运用大脑分区的实验研究来阐释相关的艺术问题。,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艺术和音乐到语言、文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大脑的产物,并遵循其规律。史前艺术并不“原始”,而是代表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头脑中显著存在的特征。这种被称为“神经美学”的研究表明,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形成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了。 泽基:瓦格纳的说法你不必理解他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如今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完全一致的。,“我的感受是,美学理论只有建立在大脑的工作原理之上,才会变得理性而又深刻,没有一种美学理论在缺乏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的情况下而可能显得完整,更谈不上深刻了。”,泽基承认,“我们显然对大脑还知之甚少,因而也不足以以脑科学的术语来描述审美的经验同样,脑科学的硬实验尚不能应用在美学的问题上,至少现在不行”,“我们难以把审美经验直接地与大脑中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不太能说明为什么有些观者比另一些人更加偏爱某些艺术作品,以及为什么某些艺术家选定了一种特殊的风格。同样真实的是,我们也说明不了艺术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打动和唤醒我们情感的力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