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 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 sh 的遗痕。你可以 msu,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ti,便不同了。 朱自清散文选集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A.公共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追求更为宜居、和谐、便利的生活。B.孟郊的“游子吟”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C.汶川地震让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也思考:如何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运用灾难教育学生?人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D.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C.除夕之夜,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D.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 分) ,则无败事。 非学无以广才,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更喜岷山千里雪, 。古诗中也有饮食文化。白居易观刈麦中“ , ”反映了农业社会中妇女儿童为田里劳动的人做后勤服务的生活方式;陆游游山西村中“ , ”反映了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5.名著阅读。 (6 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填空。 (3 分)那大神出林来,叫声:“孙悟空,那里去?”行者抬头喝道:“你这个 A !今日跟了2菩萨,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听法教,你叫不得我一声老爷?”那 A 真个得了正果,在菩萨处镇守普陀,称为大神,是也亏了行者。他只得陪笑道:“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题他怎的!菩萨着我来迎你哩。 ”选文中 A 是西游记中的 (人名) ,他与孙悟空有“旧恶”是因为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3 分。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得 1 分,选对两项得 3 分) ( ) ( )A汤姆索亚对蓓姬一见钟情,他和蓓姬约会,不小心把初恋艾米劳伦斯的名字说了出来,惹得蓓姬很不高兴。B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讲堂里看俄国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影片里同胞的麻木和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让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C玉麒麟卢俊义结局悲惨。在征讨方腊立功后,蔡京等奸臣传召他回京,把水银放在皇帝赐给他的饭菜中,他回庐州途中,在船上吐血落水溺死。D. 保尔在战胜了自杀念头后来到烈士墓前思考了生命的意义。E 格列佛游记多处运用反讽,如语言学校里教授们谈论的语言改革,就在不动声色中讽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6.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 分)材料一据中国日报报道,5 月 12 日,四川省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悼念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下午 2 点 28 分,低沉的哀乐准时响起。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几百名当地的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映秀的游客,一起面向地震遗址默哀。材料二山东援建北川,上海援建都江堰,浙江援建青川汶川地震后,18 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 18 个重灾县(市、区) ,震后 3 年共实施援建项目 3668 个,援建金额达 870 多亿元。当年的地震灾区,如今已“接骨生新肉” , “自我造血”能力日益增强。2017 年 GDP 是 2008 年前的 3 倍;2017 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 2008 年的 2.9 倍和 3.1 倍。材料三也许从 2008 年开始,5.12 就注定只属于汶川。铺天盖地的视频、文字和图片,不断提醒着我们十年前的悲伤;各种各样催泪的故事也在媒体的笔下,有了新的续集。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3无论是亲历地震的四川人民,还是我们这些本质上的“围观者” ,大家的情绪已经渐趋冷静、克制,更多的是提及未来。(1)请先为材料一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4 分)材料一: 材料二: (2)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发表题为“川越十年”的文章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请你联系材料三说说这个标题的内涵。 (2 分)(3)512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政府和邮局特制“十年邮爱带劲新生活,因爱更美丽”主题明信片。假如你收到一张受灾群众写有“十年蝶变,感谢有您!远方的亲人们欢迎您们常常回家看看”的明信片,看到上面感恩的文字,你将要回复什么内容?(2 分)二、阅读理解。 (60 分)(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 7 题。 (6 分)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棹 zho:船桨。“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7.(1)诗中“ ”写的是想象之景,同时也暗暗点了题。 (1 分)(2)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请赏析。 (2 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3 分)(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811 题。 (14 分)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八年,楚大4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 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节选自滑稽列传)【注】淳于髡(kn ):战国时期齐国时政治家和思想家。滑(g)稽:能言善辩,言辞流利。赍 (j):送东西给人。冠缨:系帽子的两个丝带。禳( rng)田:祭神祈求灾异不作,庄稼丰收。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 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冠缨索绝( ) 笑岂有说乎( )先生少之乎 ( ) 夜引兵而去(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例句:髡辞而行,至赵。A.黑质而白章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潭西南而望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 分)齐 王 使 淳 于 髡 之 赵 请 救 兵10.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数使诸侯,未尝屈辱。(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耳者,受上赏。11.选文最后“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有什么作用?(2 分)(三)阅读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完成 12-14 题。(9 分)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是为了风干做腊肉?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竟然是为了防止鬣5狗偷吃。鬣(lili)狗虽然爆发力拼不过猎豹,但是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最头疼的“邻居” 。每当猎豹开始捕猎时,鬣狗就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去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只有任由它们掠夺。有时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 。但是猎豹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就会被鬣狗发现。鬣狗不会爬树,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地避开这些讨厌的家伙。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包一口气上两层楼。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肩负着抚养后代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这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然后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许多鸟类也有贮食习惯,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以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选自读者在线20180405)12.阅读第段,回答下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只有任由它们掠夺。 ”一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请结合句子说明理由。(3 分)13.第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14.文章最后三段如果删去好不好?请联系全文内容说明理由。(3 分)6(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9 分) 老子曰“上善若水” ,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 ,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 ,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 。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