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学校:西藏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 教材版本:民族地区区教版 教师 肖跃 年级 初三 科目 汉语文 授课时间 2013 年 9 月课题 故都的秋 课时安排 二 第 一 课时 授课类型 讲授与引导一、学情分析 上周,已学荷塘月色、 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名篇,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已学单元知识“散文的线索与写景”, 对散文也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这为今天进行故都的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故都的秋行文疏朗不羁,我校是藏族学生,他们文化素质较差,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上课采用常规的程序,讲课时深入浅出,并把故都的秋分成两课时,每课时有目标和重点、难点。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民族地区区教版汉语文初三上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 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 1934 年 8 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 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 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 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 ”(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知识与技能 了解 现代散文充分体 现作者个性的特点,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圈点批注解读品析想像美景法;抓住主观感受词语身临其境与作者心灵沟通法;反复朗读的“美读”法和留心观察体味生活景物法。过程与方法 以课后“研练为思维起点,以展示交流、完善 预习书面作业为 活动主线,以圈点勾画关键字词 解读品析和美读为活动主体。三、教学目标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 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立志为“ 中国梦”做贡献。教学重点 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 、“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 伤感之情。 五、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策略设计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 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 ”,而“故都” 中的 “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 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 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 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 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 结构和语言。 教学过程 听教师活动 放朗诵带 提出问题:古都的秋的特点?学生活动 跟着朗诵带读教学环节 1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增加 词汇量。教学过程 说教师活动 提问:文章共描写了几幅秋景图?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教学环节 2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把握本文脉搏。教学过程 读教师活动 提问?每幅秋景图的特点?学生活动 分小组及男女读教学环节 3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自我分析能力,培养藏族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写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仿照本文,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秋景图学生活动 分组写作,并选出代表进行示范朗 读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4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考试 提高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九、板书设计 秋院 秋槐 清、静、悲凉 秋蝉(形) 情景交融 (神) 秋雨 秋果 十、作业设计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 西藏的秋300 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 (意图:照应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十一、反思 随着课题改革的不断深入,我 们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积累、感悟、运用。在备课 与讲课的过程中都注重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前我通过对教材从不同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最后确定了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1、引 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色。2、品味揣摩 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领 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一、主要成功之处:第一、注重了品读教学,对优美的散文通过品味名家朗读和 组织同学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学生通过读、品、悟的阶段性学习,取得了比 较好的效果。 第二、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从把握品味 语言特色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语文的语言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品味语 言的精妙。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了课堂探讨兴趣,引导多数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师 生同学之间的沟通, 锻炼了反 应能力。第四、注重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组讨论与合作学 习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共赢意识。能够以对话 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 导。第五、处理教材时,敢于大胆取舍,忍痛割爱,无 须面面俱到地分析每一个画面。 故都的秋的关键是把握住“清、静、悲凉 ”的特点,重点是以景传情。 二、存在问题:1、问题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课前预习工作布置不够具体,因而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对文本把握不够,对课文不够熟悉,对课文主旨,对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够。2、对学情把握不好。不能适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导致讨论环节偏长。今后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须认真备学生。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教材其实只是一个例子,教学 设计也绝 非是一只煮熟的鸭子。倘若教师背着设计好的框框进课堂,无 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的手脚都会受束 缚, 课堂也不可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 设计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学 习状态, 设计更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从学生的角度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考 虑设计授课内容,灵活机智地调节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 为主体, 设置教学环节,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