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隆回县隆回县 20182018 年高一暑假学习情况定位摸底试题卷年高一暑假学习情况定位摸底试题卷历历 史史温馨提示: 1.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 时量 90 分钟,满分 100 分。3.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共 2 分。满分 6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D. 商品经济的发展2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A. 青瓷、白瓷B. 粉彩瓷器、白瓷C. 青瓷、粉彩瓷器D. 白瓷、青瓷3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A. 高炉冶铁 B. 炒钢技术C. 灌钢法 D. 水力鼓风冶铁4下列不属于小农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 男耕女织B. 自给自足C. 精耕细作 D. 刀耕火种517 世纪初,荷兰执世界贸易牛耳,使英国经历了剧烈的商业危机。据统计,英国出口的布匹数量从 1618 年的 102300 匹减少到 1620 年的 85700 匹,两年以后继续减少到 75600匹。为了应对商业危机,英国A. 打败“无敌舰队”B. 在印度与法国争夺C.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D. 颁布航海条例6现代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是“瓦特” ,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2A. 发明“珍妮机”B. 改进蒸汽机C. 发明蒸汽机车D. 设计内燃机7推动欧洲人进行远洋航海、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因素有对香料和黄金的狂热追求商业危机传播基督教扩张领土,建立殖民地A. B. C. D. 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 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9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10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A.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1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A. 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D. 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2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等企业A. 都是中小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B. 都是私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C. 都是洋务派的官办企业D. 都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13下列活动体现洋务派“自强”主张的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汉阳铁厂创办福州船政局创办发昌机器厂A. B. C. D. 314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51953 年 2 月,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 ”在这里, “组织起来”指的是A. 建立合作社B. 实行计划经济 C. 推行公私合营 D. 开展生产互助16加入世贸组织后到 2015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A.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B. 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C.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D. 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17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A. B. C. D. 18维新变法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政论性较强的报刊,有助于开启民智、推进变法。下列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报刊是A. 中外纪闻B. 强学报4C. 时务报D. 民报191935 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 。 “这项法律”是A. 紧急银行法案 B. 全国工业复兴法C. 农业调整法 D. 社会保险法20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该法案对应的措施是A. 调整工业生产 B. 整顿财政金融 C. 成立农业调整署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11933 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他是在A.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D. 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22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A. 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B. 调节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生产C.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D. 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23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5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D. 防止由于人们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24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在逐渐消失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25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下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26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 赫鲁晓夫 B. 列宁 C. 勃列日涅夫 D. 罗斯福27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 “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8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C. 世界银行的建立D. 欧洲联盟的形成291982 年德国总理科尔说:“30 年前,阿登纳把德国人引进了西方自由民族大家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我们成了西方联盟中受人尊敬的伙伴。 ”6德国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伙伴”,走出最关键的一步是A. 巴黎条约的签订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C.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302009 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 13 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世界银行C. 世界贸易组织D. 亚太经合组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满分 40 分。)31(本小题满分 16 分)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 年为 157 万人,18811890 年为 238.8 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 ,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陈晓律1500 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材料三:19371945 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 2 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4 分)7(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4 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8 分)31(本小题满分 8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材料二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 世纪 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 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请回答:8(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