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6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教学要点v 世界的物质性v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v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v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v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v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 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 1895.8.5)v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 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 在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荀 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v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v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就在于,它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 础,正确地解决了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即 人与世界的关系,从 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金木火水土五行说相生相克原子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 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 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 质元 素原 子“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 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 感句所复写、摄 影、反映。”列宁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p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 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葵花向日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p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v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v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 发展现代原始人 狼孩卡玛拉p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2)意识的本质p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宗 教 图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 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 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 幻的、颠倒的反映。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说 法:“角似鹿,头似驼、 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蜃、鳞似鱼、爪似鹰、 掌似虎、耳似牛”。(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v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u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u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 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 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 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 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u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l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 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l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l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 事物的矛盾运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p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p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p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p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p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n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 截子”唯物主义 n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 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 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 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 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v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的要素原始人劳动收割u实践的基本特征l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实践 主体实践 客体实践 工具客观现 实性生产劳动l自觉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是 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 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 的、有意识的活动。徐悲鸿画马愚公移山v社会历史性猿牛拉犁拖拉机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 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插秧工人做工(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v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v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v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一、联系和发展v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p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猫、田鼠、雄蜂和三色堇 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 互联系之中。p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康 德黑 格 尔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住房问题相联 系的其它问题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边缘学科示意图化学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数 学横断学科示意图物理学地理学 经济学生物学化学法学医学环境科学综合学科示意图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城门-火-水-鱼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一秧几瓜、一荚几豆-非本质联系豌豆豌豆开花豌豆结果豌豆角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垂钓傍小溪,水中颇多鱼;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若求鱼篓满,二者休戚戚。苹果熟透了要掉 到地上,这是苹果与 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 ;但恰好掉在某人的 头上,则是苹果与人 的偶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发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 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u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的问题;u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u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矛盾分析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p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