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 與與人際溝通人際溝通 Human RelationsHuman RelationsBy 陳皎眉 博士 Dr. Jeaw-mei Chen第 八 章 心 理 防 衛 機 制 第一節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 第二節 異常行為 第三節 心理防衛機制、異常行為、與人際關係第一節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n一. 焦慮n二.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一. 焦慮n指個人對任何會威脅到自我的情境或環境所產生 的反應,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 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複雜的情緒狀態。nFreud 將焦慮分為三類:n1.客觀焦慮(objective anxiety)n2.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n3. 神經焦慮(neurotic anxiety)n1.客觀焦慮(objective anxiety)n面臨一個實際問題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稱之為客觀焦慮。n其來源,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危險或威脅; 當個人能夠成功地應付這些外在事件後, 焦慮狀態即會消除。n2.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n當個人的實際行動或想法,與個人的超我 (superego)相互衝突時,所產生的罪惡感 ,即是道德焦慮。n3. 神經焦慮(neurotic anxiety)nFreud認為,個人的潛意識中,具有性的衝 動與攻擊的衝動,當這些原始的衝動,受 到外在的壓抑而產生衝突時,會導致個體 緊張不安,而形成莫名的焦慮,即所謂神 經焦慮。二. 焦慮與心理防衛機制n焦慮是相當具威脅性的情緒狀態,因此, 個人會設法加以改善。n克服焦慮的方法,可分為兩種n第一種是適應性策略(adaptive devices)n另外一種就是不良的適應策略(maladaptive advice),也就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n心理防衛機制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n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n2.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n3.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n4. 投射作用(projection)n5. 潛抑作用(repression)n6. 理智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n7.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n8. 昇華作用(sublimation)n9.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n10. 退化作用(regression)1.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n當個人面對引起焦慮的事件時,試圖為該 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為社會所接 受的解釋,即以好理由代替真理由 。2.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n自我為了控制或防衛某種不被允許的衝動 或想法,而做出與衝動或想法相反的行為 。3.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n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負向情緒,轉移 到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尋求發洩 。4. 投射作用(projection)n個人將自己內心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加 在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具有這種想法。5. 潛抑作用(repression)n個人壓制自己痛苦的經驗、記憶、欲念、或衝動 ,使它們存留在潛意識之中,以免形成焦慮、恐 懼、或愧疚等情緒壓力。n潛抑作用與抑制(suppression)或自我控制(self- control)不同,後兩者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控制自 己,以免不被社會認可的欲念或衝動,表露於外 ;而潛抑作用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壓抑 的活動。6. 理智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 )n個人完全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 情境,避免因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產生 焦慮或痛苦。7.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n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便模仿其 他成功的人,或將自己比擬為成功者,藉 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樂,而使個人 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能夠消除。8. 昇華作用(sublimation)n個人將不被社會認可的動機或欲念,以符 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9.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n當個人無法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或者 在某些事情上,遭遇失敗時,他們可能會 轉而從事其他能夠成功的活動,使自己嚐 到成功的滋味,藉以彌補因失敗而喪失的 自尊與自信。10. 退化作用(regression)n當個人遭遇挫折時,以比較幼稚的行為或 想法,來應付挫折的困境,藉此引起他人 的注意,或博得同情,達到降低焦慮的目 的。n共同特徵:n(1)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因此,個人 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此種防衛策略;n(2)它們都是藉由扭曲、偽裝、或否認事實 ,來減輕個人的焦慮或罪惡感,並試圖維 持自尊。第二節 異常行為在DSM-分類系統中,六種主要的心理疾病 一.焦慮症 二.身體化症 三.解離症 四.情感性異常行為 五.精神分裂症 六.人格障礙(1)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n以焦慮、緊張、不安為主的心理異常。n根據DSM-R的分類標準,焦慮症又可分 為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泛慮症等。n1. 恐懼症(phobias)n個人對某特定的物體或情境,呈現出無法 克制、不理性的恐懼,而個人害怕的物體 或情境,並不會構成實際的危險。nDSM-將恐懼症分為三種:單純恐懼症 (simple phobia)、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懼曠症(agoraphobia)。 n2. 恐慌症(panic disorders)n個人會重複、突然地發生恐慌狀態,而且 它的頻率必須在四星期中至少發作四次。n3. 泛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s)n泛慮症是一種慢性的(至少維持六個月以 上)、不實際的、或過度的擔憂,亦即傳 統上所謂的漂浮性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 )。n4.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n主要的特徵是個人無法控制或去除重複性的、不 理性的想法與行為,使自己深受其苦。n可分為:n強迫性想法(obsession):是指某種不理性 、負向、無法克制的想法或感覺,持續地 盤據在腦海中。n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是指個人無法 克制不斷地做某些重複的動作。n5.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n重大的創傷事件 n不斷地重複這些痛苦事件的經歷、影像及想法。 n持續反覆體驗痛苦經歷,無法自拔。其他相關症狀還有 事件發生當時或以後一段時間內呈現疏離、麻木、失去 自我感和情緒反應,並且不斷地做惡夢驚醒,當接觸相 關事物時,則陷入無底的痛苦中,常常呈現過度警覺和 容易受到驚嚇的狀態等等。 (2)身體症(somatoform disorders)n身體症是指以焦慮為基礎的神經 質行為型態,患者抱怨有各種的 身體症狀,但卻沒有生理上 或器官上的病因,主要是由 心理原因所形成。n又可分為:n1.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n2.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s)n1.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n是指一個人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經 常擔心或懷疑自己罹患某種疾病。n2.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s)n轉化症早期稱為歇斯底里症(hysteria), 主要的特徵是身體某部份失去功能、或失 去控制,但找不出任何生理上或器 官上的病因。(3)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 )n解離症係指一個人因為遭受心理挫折 ,而呈現出局部的記憶喪失、夢遊狀 態、人格變化或昏厥等症狀。n主要目的,是使自己逃離引起痛苦的 記憶或情境,以保護自我不受傷害。n又可分為:n1. 心因性失憶症(psychogenic amnesia)n2. 心因性迷遊症(psychogenic fugue)n3.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1. 心因性失憶症(psychogenic amnesia)n指因為遭遇重大創傷,而使個人突然喪失 與自己有關的記憶,但是他們的語言能力 或技能動作,卻仍然存在。n具有下列四種類型:n局部性失憶症(localized amnesia)n選擇性失憶(selective amnesia)n全盤性失憶(generalized amnesia)n連續性失憶(continuos amnesia)2. 心因性迷遊症(psychogenic fugue)n個人壓抑過去的自我認識與認同,而以全 新的自我,取代過去的自己3.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n個人具有兩種或多種各自完整但又完全不 同的人格系統,每種人格都具有獨特的情 緒、思考過程、與行為型態。二.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n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心 理疾病,其特徵是對現實有 嚴重的扭曲,無法進行正常 的社交活動,其思考、知覺 、及情緒,是解組 (disorganized)及破碎的,並且 經常出現怪異的行為。n具有下列四種類型:n1.妄想型(paranoid type)n2.僵直型(catatonic type)n3.錯亂型(disorganized type)n4.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 type)n1.妄想型(paranoid type)n具有多疑、荒謬、不合邏輯、及善變的妄 想,經常附帶有聽幻覺等症狀。n2.僵直型(catatonic type)n患者會出現行為動作的障礙,他們可以維 持相同的身體動作,長達數小時到數天, 顯現極端的冷漠。但是,也可能突如其來 地出現狂野的興奮,激動急躁,此時可能 具高度的攻擊性。n3.錯亂型(disorganized type)n患者經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作,因此也 稱為青春型(hebephrenic)精神分裂症,他 們會出現思考障礙、語無倫次、情感表達 不當等癥狀。n4.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 type)n患者會出現顯著的妄想、幻覺、語無倫次 、或錯亂的行為,這些症狀經常混合一起 出現,不能很清楚地劃分,因此稱為未分 化型。三. 情感性異常行為(mood disorders )n患者會出現情緒的障礙,不是 極端地興奮(稱為躁期),就 是極端地憂鬱(稱為鬱期), 或者兩者依次出現。n主要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n雙極性情感症(bipolar disorder ),或稱躁鬱症(manic- depression disorder)。四. 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s)n個體具有頑固不變的、適應不良的人格特質, 使其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共同的特徵是 性格怪異、思想奇特、言行舉止不循常規等。n具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反社會性人格違常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第三節 心理防衛機制、異常行 為、與人際關係n有關引發異常行為的原因,可分為下列三 大類別:n1.生物學觀點n2.社會文化觀點n3.心理社會觀點1.生物學觀點n認為異常行為的產生是因為遺傳基因、腦部 功能障礙、先天體質缺陷等因素所導致2.社會文化觀點n認為社會的動盪不安 、脫序現象、失業、 歧視與偏見等因素, 是造成個人心理異常 的重要原因3.心理社會觀點n強調早期的經驗、社會影響下的自我概念 與意識、和個人內在的心理歷程等因素, 是引發異常行為的重要因素一. 人際關係對防衛機制、異常 行為的影響n個人從出生以來,即不斷地與他人接觸, 這些互動的經驗影響日後人格的形成與發 展。n1.嬰兒時期:n(1)缺乏愛與關懷,將導致個人產生不信任 感、不安全感、與焦慮,這些負向的情緒 ,可能持續影響日後的思考與行為。n(2)在社會化過程中,父母不當的管教方式 可能導致子女日後出現異常行為。n2.成長時期:n(1)無法與同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