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6页
第2页 / 共146页
第3页 / 共146页
第4页 / 共146页
第5页 / 共146页
第6页 / 共146页
第7页 / 共146页
第8页 / 共146页
第9页 / 共146页
第1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盛唐诗简介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 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 的主流。唐人殷藩河岳英灵集序称:唐诗自此“ 声律风骨始备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 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豪放飘逸的 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 他们的诗歌充满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生动 的形象,丰富的想像,闪耀着诗意人生的光辉。“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 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 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 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 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 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 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 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 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望 月 怀 远张 九 龄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生平补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 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 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 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 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 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 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 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 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 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 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 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 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诗题 望月怀远 ,全诗以“望”、“怀”着眼, 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 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 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 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 、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三讲解诗的大意【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 望月,思念对方。多情 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 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 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 ,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 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 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 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 梦里相见。 四 分析鉴赏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什么?由题目“望月怀远” 可见是借助月亮怀 念远人,表达思念 之情。感情基调是 哀怨。诗的标题为望月怀远,哪些内容是写望月的,哪些是写怀远的? 首句写望月,其余皆写怀远首联用了什么手法?即景生情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 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 感。“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 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 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 ,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 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颔联:“怨”什么?为何“怨”?“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 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 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 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 ”字。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 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 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直 抒胸臆 。颈联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 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 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 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 明,更深露重,人因单思苦,望月怀远的 幽清意境。 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 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 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 ?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 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 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 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 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 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 之尤觉韵味深长。 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 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 ”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 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 “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没有写“望月”,但望的 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照应“远”暗示“怀”,诗 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 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因怜光满( 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月下露水,润 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 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 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 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 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小结】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 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 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 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 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 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 关于月亮这一意象 月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古 诗十九首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吕本中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晚次鄂州徐桢卿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 相思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 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 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 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喻贤。曹植在 七哀中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 叹有余哀。” 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 ,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 露。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 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 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 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 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送魏万之京李颀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 术 特色 3、初步了解送别诗鉴赏的方法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后 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诗 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人 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 名于诗坛。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作赏析 第一句正面写“别”。诗人只用“离歌”(骊歌,离别之 歌)两个字,唤起我们对这段歌词的 记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第二句点“秋”。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景物 的萧条,心情的凄冷,游子旅程的艰 辛,都包含在其中。让我们联想到温 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的情境。首联: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 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霜”,把 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中既 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 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第二联写别后心情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鸣。雁 ,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常引 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云山”句承别“别”。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峻 岭,象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 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造 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离 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颈联宕开写景,景中有情。雁叫声里,云山过处,京城已在望中。 关城、御苑,从空间转换点明游子行程 ;“树色”、“向晚”从时间顺延写一日行速 。“砧上”,捣衣声。秋天了,家家捣练, 为征人游子赶制寒衣。关 城 树 色 催 寒 近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由颈联“催寒”、“向晚”的“催”和“向”又表 示一种迫促的动作,使人深感岁月如流 ,时不我待。最后水到渠成,提出慰勉 的话:不要沉湎于长安的逸乐生活,空 使岁月蹉跎!尾联莫 见 长 安 行 乐 处 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联诗 有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竟是“ 游子”呢,还是“微霜”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探讨: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是 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 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 秋天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参照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云 霞 出 海 曙,梅 柳 渡 江 春。明确:梅柳是春季花木,北方还是雪里寻梅, 江南却是春意正浓,仿佛是梅花和柳枝带来了 春天,所以说梅柳“渡”江送来了春天。用了拟 人手法。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 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 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 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 ,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评论家说:“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 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赠别诗多是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 最为常见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