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校 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摘要: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e 时代,教育如何应对,教育部接连发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 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等。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当然,早在 1984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是做娃娃工作的,计算机的普及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们这些人的肩上。如何搞好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我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题作一简单介绍。关键词:信息化;现代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一、基本情况(一)学校规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及省地有关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结合“农远项目”和我校实际,XX 年秋建成学生、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各一座,安装微机 50 台(学生 30 台,教师 20 台) ,接通因特宽带网,联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并启动“校校通”工程。XX 年秋建成校内闭路电视网及广播网,使多媒体教学走进每一间教室。XX 年底建成多媒体阶梯教室一座。(二)课程总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印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 68 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70%。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的一些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汉字输入。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作用。学会对文件笔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摘要: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e 时代,教育如何应对,教育部接连发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 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等。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当然,早在 1984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是做娃娃工作的,计算机的普及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们这些人的肩上。如何搞好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我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题作一简单介绍。关键词:信息化;现代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一、基本情况(一)学校规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及省地有关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结合“农远项目”和我校实际,XX 年秋建成学生、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各一座,安装微机 50 台(学生 30 台,教师 20 台) ,接通因特宽带网,联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并启动“校校通”工程。XX 年秋建成校内闭路电视网及广播网,使多媒体教学走进每一间教室。XX 年底建成多媒体阶梯教室一座。(二)课程总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印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 68 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70%。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的一些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汉字输入。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作用。学会对文件笔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摘要: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e 时代,教育如何应对,教育部接连发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 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等。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当然,早在 1984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是做娃娃工作的,计算机的普及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们这些人的肩上。如何搞好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我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校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题作一简单介绍。关键词:信息化;现代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一、基本情况(一)学校规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及省地有关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结合“农远项目”和我校实际,XX 年秋建成学生、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各一座,安装微机 50 台(学生 30 台,教师 20 台) ,接通因特宽带网,联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并启动“校校通”工程。XX 年秋建成校内闭路电视网及广播网,使多媒体教学走进每一间教室。XX 年底建成多媒体阶梯教室一座。(二)课程总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印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 68 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70%。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的一些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汉字输入。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作用。学会对文件笔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