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章 斌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n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n学科分类一级学科属临床医学。 近40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 核电子技术、细胞杂交技术、核药学、 分子生物学、加速器微型化和自动化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渗透,使核 医学在应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 理论,趋于成熟。核医学已展示了它的 重大价值,逐渐被公认为医学不可缺少 的重要学科,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之一。nPET/CT的发明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核医学科可能发展的方向n从宏观的功能解剖诊断向微观的分子核医学转变;n从侧重于诊断检查的医技学科向诊断治疗并重的临床学科转变。放射性核素治疗 n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在病变组织或特定部位选择性浓集与分布,达到内照射治疗疾病的目的。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n因辐射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反应的复杂过程,故放射性核素治疗作用机理至今还未完全阐明 。核素治疗原理n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n射线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自 由基,自由基的细胞毒性作用是内照射 治疗的机制之一;n引起病灶局部神经体液失调、生物膜和 血管壁通透性改变;n形成的过氧化物具有细胞毒性。传能线性密度的概念n传能线性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定义是直接电离粒 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 能量,常用单位为keV/m。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 n 粒子发射体n可用于治疗的发射射线的放射性 核素n核素通过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 歇电子和内转换电子 n 粒子发射体 , 粒子射程 5090m,约为10个细胞直径的距 离。粒子在短距离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使其在内放射治疗中有巨大 的发展潜力。n可用于治疗的发射射线的放射性核素 ,根据射线在组织内的射程可分为:短射程(1mm )。其中的一些核素已被 广泛用于临床,如131I、32P、89Sr、90Y等 。n核素通过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 歇电子和内转换电子,射程多为 10nm,只有当衰变位置靠近DNA时, 才产生治疗作用。如125I,衰变位置 在DNA附近比在细胞膜上杀死细胞的 效率要高300倍。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特点n1.靶向性;n2.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n3.高吸收剂量。存在的问题1.由于核素载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等问题; 造成靶组织/非靶组织的比值低,如放免治疗,仅低于1%ID能达到靶组织。2.常用核素多是射线发射体,射线是低 LET,对细胞的杀伤力弱。3.射线在生物组织内的射程为110mm,若 核素治疗主要定位于微小病灶和非实体瘤 ,则病灶或细胞的直径远远小于射线的 射程,所以粒子的主要能量不能释放在 病灶或肿瘤细胞内,以致不能有效杀死病 变细胞。另一方面,粒子的大量能量释 放到周围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明显,限制 了核素治疗的发展和应用。4.肿瘤组织中的乏氧细胞对射线敏感 性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对 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可能的解决办法 1.改进载体的生物学性能,或研制新的 载体,使其具备更理想的特异性、结合 力、穿透力和运载能力(如一分子载体 能运送更多的核素)。 2.改进标记方法,使核素与载体结合后 ,不改变或少改变载体的生物学特性, 使核素-载体复合物在体内外均有高的 稳定性。3.选择发射短射程、高LET射线的核素 用于靶向治疗,可提高治疗效率, 降低毒副作用,如发射俄歇电子或 射线的核素。 4.使用药物提高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 感性,如对放射增敏剂甲硝唑类药 物的研究和应用均已取得进展。 目前主要的临床应用 n131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n131I 治疗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n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残留灶和转移 灶n32P治疗真性红血球增多症和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 n骨关节疾病的治疗 n放射性敷贴治疗 n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n骨转移核素内照射治疗 n99Tc-MDP(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甲亢性突眼 n腔内介入治疗、组织间介入治疗 、动 脉介入治疗 n冠状动脉的腔内治疗n前列腺增生的腔内治疗 131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n甲亢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 疗时间长、易复发等特点。131I治疗甲亢已 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全球使用此方法已 治愈二百余万人,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治疗 方法,目前在国外已成为治疗甲亢的首选 方法。 原理n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物质之一,甲状腺细 胞通过钠/碘共转运子(Na+/I- symporter, NIS) 逆电化学梯度从循环血液中浓聚131I。GD患者 甲状腺滤泡细胞的NIS过度表达,对131I的摄 取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n131I衰变发射的射线在组织内平均射程为 1mm,所以粒子的能量几乎全部释放在甲状 腺组织内,达到“放射性切除”的治疗目的 。适应证和禁忌证n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的GD患者。n适应证:n1.青少年和儿童甲亢;n2.巨大甲状腺肿;n3.甲亢患者白细胞低、肝功能障碍,不能继 续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n4.甲亢合并突眼,合并房颤,合并桥本病。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n原理:n1.残留甲状腺组织能摄取131I,用131I去除 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 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DTC病灶, 降低DTC的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n2.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被完成去除后,因DTC 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部分保留了摄取131I 的功能,所以能用131I进行内照射治疗复发 和转移DTC病灶。适应证n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显影并符合以下条件 者均可使用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n1.DTC发生转移的患者;n2.肿瘤已超过甲状腺组织的范围向外生长 的患者;n3.肿瘤原发灶大于4cm者;n4.有淋巴结转移或其它高危因素。适应证nDTC患者经手术切除原发灶,131I去除残 留甲状腺组织以后,复发灶或转移灶不 能手术切除,经131I显像显示病灶浓聚 131I。n残留甲状腺组织已经被完全去除的DTC患 者,诊断剂量131I显像阴性,但Tg水平增 高,高度提示体内有较弥散的微小DTC病 灶。不推荐n单发肿瘤病灶小于1cm的患者;n多发肿瘤所有病灶都小于1cm的患者;n同时无任何其他高危因素;n不推荐进行131I去除治疗。禁忌证n1.妊娠和哺乳期患者;n2.术后创口未愈合者;n3.WBC在3.0109/L以下的患者;n4.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骨转移核素内照射治疗n静脉注射趋骨性放射性药物,将在 骨转移部位浓聚。利用放射性药物 发射的射线可以对肿瘤进行照射 ,产生辐射生物学效应,达到止痛 和破坏肿瘤的目的。 原理n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肿瘤转移灶同时缓解骨痛的 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n1.肿瘤组织受射线照射后,病灶缩小,减轻 了骨膜张力和骨髓腔压力,也减轻了对周围神 经的机械性压迫;2.病灶缩小后,受肿瘤侵蚀 的骨骼重新钙化;3.电离辐射作用影响神经末 梢去极化过程,干扰疼痛信号传导;4.电离辐 射作用抑制了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疼痛介质的 分泌。常用放射性药物n1.氯化89锶(89SrCl2);n2.153Sm-乙二胺四甲撑膦酸(153Sm- EDTMP);n3.188Re-羟基亚乙基二膦酸(188Re- HEDP)。适应证与禁忌证n适应证:n1.凡经临床及骨显像确诊的骨转移肿瘤, 骨显像显示病灶呈异常放射性浓聚;n2.转移性骨肿瘤伴骨痛;n3.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未能手术切除或术后 残留癌灶,或伴骨内多发转移;n4.白细胞计数3.5109/L,血小板 80109/L禁忌证n1.骨显像显示病灶无放射性浓聚,而呈 放射性“冷区”的溶骨性病变;n2.放、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抑制;n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n4.近期(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药物治 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n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指在术中或在CT、B超的引 导下,根据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微型放射性粒子源 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包括肿瘤 可能经淋巴扩散途径的组织,通过微型放射源持续 放出的低能量的X射线及射线在二百天内连续不 间断地作用于肿瘤,使得任何进入活跃期的肿瘤细 胞都被射线抑制和杀灭,从而使局部肿瘤得到最为 有效的控制,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受到微小损 伤。放射性核素治疗中的病人管理 n病人服用或注射治疗量的放射性药物,实 际上已成为一放射源,必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加强核素治 疗病人的管理是涉及到医德医风和公共安 全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展 望n核素治疗始于40年代中末期,70年 代初期以来在治疗内分泌、血液、 骨骼等系统疾病,以及肿瘤上,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在临床 上仍具有重大的价值,自70年代中 期以后,核素治疗得到了飞速发展 。1、经典的放射性药物的应用潜力随着 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挖掘。 2、寻找和研制适用于靶向内照射治疗 的核素,如粒子和俄歇电子发射体 核素。3、 放射免疫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或 其片段进行放射免疫治疗。一方面可直 接利用基因工程制备新型抗体和肽;其 次采用双功能基团标记金属放射性核素 。这样不仅能利用性质优良的核素,而 且可改善药物的体内动力学。 4、受体介导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受体和配体结合具有的高特异性 、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及强大的生物 效应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 标记高特异性的配体,可将标记配体 导向到肿瘤受体部位,从而达到放射 性核素治疗的目的。5、基因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将放射性标记于与癌基因mRNA互补或 反义寡核苷酸链上,通过特定的载体 导向到靶细胞或靶组织,从而抑制癌 基因的过度表达和癌细胞的增殖,利 用放射性核素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破坏癌细胞,达到反义治疗和内照射 的双重目的。 6、基因转染介导放射性核素治疗 转染受体、抗原、酶等基因到靶细 胞,使其表达受体、抗原和酶,放 射性核素标记的相应配体、抗体和 底物能特异地浓聚于靶细胞或靶组 织发挥治疗作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