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师论文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有小学数学有 效教学浅说效教学浅说文章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 0 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 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 1:个位 6 减 8 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 16 减 8 得 8,十位从百位退 1 后就是 10 减 4 得 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 1,变成了减 3 得 0,所以得数 68。生 2:个位 6 不够减 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 16 减 8 得 8,十位变成 10 减 4 得 6,百位退了 1,变成 4 减 3 得 1,得数是 168。生 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 1,在个位应该当作 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 1,十位就要少 1,不能当作 10 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 6 减 8 不够,就从十位借 1,十位为 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 1,先在十位当作 10,十位再退 1 给个位,这样个位是 16 减 8 得 8,而十位剩下 9,9 减 4 得 5,而百位退 1 后是 4,4 减 3 得 1,所以最后答案是 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 。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 。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 天吃几个大饼?”我问。“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他答道。“那你吃什么的?”“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 天吃几个粽子?”“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 天吃几个粽子?”“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 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 ,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参考文献:黄莲花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福建教育 XX.1A俞正强 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 人民教育 XX.11吴亚萍、周志华 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人民教育 XX.19文章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 0 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 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 1:个位 6 减 8 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 16 减 8 得 8,十位从百位退 1 后就是 10 减 4 得 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 1,变成了减 3 得 0,所以得数 68。生 2:个位 6 不够减 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 16 减 8 得 8,十位变成 10 减 4 得 6,百位退了 1,变成 4 减 3 得 1,得数是 168。生 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 1,在个位应该当作 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 1,十位就要少 1,不能当作 10 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 6 减 8 不够,就从十位借 1,十位为 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 1,先在十位当作 10,十位再退 1 给个位,这样个位是 16 减 8 得 8,而十位剩下 9,9 减 4 得 5,而百位退 1 后是 4,4 减 3 得 1,所以最后答案是 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 。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 。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 天吃几个大饼?”我问。“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他答道。“那你吃什么的?”“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 天吃几个粽子?”“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 天吃几个粽子?”“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 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 ,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参考文献:黄莲花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福建教育 XX.1A俞正强 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 人民教育 XX.11吴亚萍、周志华 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人民教育 XX.19文章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