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鱼腥草对吸烟小鼠的抗肺氧化损伤作用作者:王勤,李华文,廖芸芸,吴铁【摘要 】 目的观察鱼腥草对吸烟小鼠肺组织抗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以烟熏法制备被动吸烟小鼠模型。昆明小鼠 60 只随机分为 3 组:A 组为正常对照组;B 组为吸烟模型组,连续被动吸烟,15 min/次, 8 次/d;C 组为吸烟鱼腥草组,在连续吸烟的同时,0.1 ml/10 g 鱼腥草提取液灌胃, 2 次/d。60 d 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做成匀浆。观察鱼腥草对吸烟小鼠肺组织中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数据经 t 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鱼腥草提取液可以明显提高肺组织中 GSH-Px 活性、SOD 活性以及降低 MDA 含量。结论鱼腥草对被动吸烟小鼠所致肺组织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鱼腥草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抗氧化 被动吸烟吸烟虽然可以满足吸烟者的某些需要,但它对己对人带来的危害,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研究证实,吸烟过程产生含有包括超氧自由基在内的复杂有害成分的烟气,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发生,而支气管、肺组织作为烟雾直接作用器官,受害程度尤为严重。吸烟所2致肺氧化损伤实质上是烟雾刺激气道后氧化应激过强所致以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1 。中医中药在抗氧化抗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挖掘祖国医药宝库,从中寻找对抗烟叶燃烧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有效药物,抑制气道炎症,成为防治吸烟造成肺损伤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建立小鼠香烟烟雾肺损伤模型,观察了中药鱼腥草对吸烟小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仪器1.1 药品及试剂鱼腥草,由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提供。粉碎,加水 10 倍,加热提取,1 h/次,共提取 3 次,合并 3 次滤液,浓缩成含生药100%提取液,4冰箱保存。其余试剂均采用国产分析纯。SOD、MDA、GSH-Px 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1.2 仪器752 型分光光度计,匀浆器、电磁振荡器等。小鼠吸烟箱,自制,容积 10 L,有机玻璃制成,顶部安装玻璃漏斗存放烟丝,底3部与抽风系统相连,可以模拟人的吸烟速度,能使主流、测流烟雾全部进入吸烟箱内,下侧部有一直径 5 cm 的孔与大气相通。1.3 烟丝广东省廉江烟丝厂生产。1.4 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 1822 g,雌雄各半,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 方法 2.1 分组昆明种小鼠 60 只。观察 3 d 无异常后,按体重随机分 3 组,即正常对照组( A 组) 、吸烟模型组(B 组) 、吸烟加鱼腥草组(C 组) ,每组 20 只,雌雄分笼饲养。B 组和 C 组均连续吸烟 60 d,8 次/d(上午 4 次,下午 4 次) ,15 min/次,每次烟熏后换气休息 15 min;吸烟前,B 组用 0.1 ml/10 g 体重生理盐水灌胃,C 组用 0.1 ml/10 g 体重鱼腥草提取液灌胃,2 次/d 。实验期内,动物自由进食饮水,每 10 天称体重,30 d 时,采血测血清硫氰酸根离子(SCN-)含量以观察模型的制成。处死前称重。4实验结束的第 2 天,眼眶采血并宰杀动物,以 1%肝素抗凝、3 000 r/min 离心 10 min 制备血清;取出肺组织称重,剪取部分右肺,用预冷生理盐水制成 10%的肺组织匀浆,-80冻存待测。2.2 测定指标及方法血清中的硫氰酸根离子(SCN-)含量测定参照 Bowler 的硝酸高铁盐显色法测定2 。匀浆中的 SOD 活性、MDA 含量、GSH-Px 活性的测定均按试剂盒方法进行。数据s 以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t 检验比较。3 结果3.1 实验小鼠血清 SCN-含量测定结果小鼠血清 SCN-含量测定见表 1,吸烟 30 d 时,B、C 组的小鼠的血清 SCN-含量均高于 40 ng/ml,显著高于 A 组(P0.05) 。吸烟 60 d 后,B 、C 组的小鼠的血清 SCN-含量增高到 50 ng/ml左右,极显著高于 A 组(P0.01) 。表明小鼠已经有效吸入香烟烟雾。表 1 小鼠血清 SCN-含量(略)53.2 吸烟小鼠体重和肺重的变化实验期内动物摄食、饮水及活动等均未见异常。各组小鼠体重增长情况见表 2。吸烟 30 d 后,吸烟各组的体重增长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吸烟 60 d 后,吸烟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给药组(P0.05) ,C 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小鼠肺重的情况见表 3。 B、C 组肺重均低于 A 组,其中,B 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表 2 实验期小鼠的体重变化(略)表 3 吸烟对小鼠的肺重的影响(略)3.3 小鼠肺组织中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各组小鼠肺组织的 MDA 含量、SOD 活性以及 GSH-Px 活性比较见表 4。结果表明, B 组小鼠肺组织中的 MDA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A 组(P0.05), SOD 活性、GSH-Px 活性显著性的低于 A组;C 组小鼠肺组织中 MDA 含量、SOD、GSH-Px 活性水平接近A 组,说明了鱼腥草对被动吸烟小鼠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表 4 小鼠肺组织中的 MDA 含量、SOD 活性和 GSH-Px 活性(略)4 讨论香烟的烟雾中含有数千种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复杂6化学物质,氢氰酸是其中之一,它在体内被肝脏解毒,而生成硫氰化物。SCN-的半衰期较长,可达 1014 d,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清的 SCN-含量考察吸烟模型是否建立。本研究中染毒小鼠吸烟模型的设计符合实验要求。大量文献报道吸烟会影响动物机体的正常代谢,导致吸烟者体重下降3 。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了烟雾使小鼠体重和肺重明显减轻的现象。而服用鱼腥草的小鼠这种减轻趋势明显减缓,鱼腥草对抗烟雾对小鼠的体重,特别是肺重的减轻作用是否同它的抗氧化损伤作用相关,还是同其直接影响小鼠的营养生长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机体抗氧化系统主要包括 SOD 和 GSH-Px 等,它们协调作用共同完成体内的抗氧化任务。SOD 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金属酶,它能催化生物氧化而产生的阴离子自由基 O2-转变成H2O2 和 H2,进一步由 GSH-Px 分解 H2O2 或 LOOH 为水或醇(LOH),起到消除自由基的毒性,保护细胞的作用。GSH-Px 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生物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物,其抗自由基损伤的机制为:脂质过氧化物在 GSH-Px 的催化下,从 NADPH 接受氢而重新被还原为 GSH。GSH 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对抗氧化剂对-SH 的破坏,保护细胞膜中含-SH 的蛋白质和酶不被自由基和其它氧化剂所破坏。MDA 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产物,其水平的高低间接反映机体内自7由基生成与清除的平衡状态。吸香烟时,吸入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自由基,机体长期处于过度氧负荷状态,这使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类耗竭或失代偿。而当自由基的数量超过体内氧化防御能力,则可对生物大分子物质如 DNA、RNA 、蛋白质和脂肪造成损伤,这就是吸烟相关慢性病发生的基础,故抗氧化功能已成为吸烟危害研究的重要观察指标4 。本研究观察到小鼠长期被动吸烟可造成体内自由基代谢失常,表现为吸烟模型组的肺组织中 SOD 和抗氧化酶 GSH-Px 活力下降,MDA 含量增多,表明其受自由基攻击,体内抗氧化酶类被耗竭或被自由基损伤后活性降低及合成减少。而小鼠在吸烟过程中同时给予鱼腥草灌胃时,其肺组织的 SOD 活性、GSH-Px 活性升高,提示鱼腥草可通过捕捉自由基而减轻因吸烟造成的自由基增加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的影响。鱼腥草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鱼腥草花、叶和果中含有槲皮素、槲皮苷、异槲皮苷、瑞诺苷、金丝桃苷、阿芙苷和芦丁等5,6 。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 ,能阻止自由基在体内的产生,其作用机理包括:与超氧阴离子(O2-)反应阻断自由基引发的连锁反应;与金属离子螯合阻断自由基生成;与脂质过氧基(RO) 反应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但鱼腥草抗氧化的作用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鱼腥草组 MDA 含量明显低于吸烟组,与正8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鱼腥草不仅可保护吸烟对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还可以降低机体自身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综上所述,吸烟的烟雾在减轻动物体重的同时,还可以造成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而鱼腥草可以有效地减轻香烟烟雾对肺组织造成的这种氧化损伤。【参考文献】1Yidiz L, Kayaoglu N, Aksoy H. The chang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catase and glutathione peroxidese activitives in erythroctes of active and passive smokeersJ .Clin. Chem. Lab. Med. 2002,41:612.2Bowler RG. The detemination of thiocyanate in blood serumJ. Bioch J.1994,38(5):385.3方晓. 吸烟状况与体重丢失和心血管病危险性的关系J. 国外医学 医学地理分册, 2001,22(3):143. 4黄星培,郑帮健,王林,等. 香烟或烟嘴内植物色素对吸烟大小鼠的抗氧化损伤作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 17(2):88.9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05.6孟江, 董晓萍 ,姜志宏,等. 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 16 (31):133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