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的范围 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 80 -81 页观察的范围。目的要求: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流程设计:一、 品读古诗,引入课题。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3、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的范围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1.请问,小猴在 A 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点用 A表示。(1) 、学生画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3)课件演示(4) 、A是小猴在 A 处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那它都能看到墙内哪些范围呢?2.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 B、C 点时,它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请你再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 处和 C 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1)学生画, (2)课件演示。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试一试 1、 (1) 课件出示 (2) 读题 (3)书上完成(4)汇报 (5)想一想,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2.试一试 2、 (1) 课件出示, (2)读题,明确题意,想一想,也可以在书上画一画 (3)汇报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4)汇报第二个问题。教师在课件上演示3.试一试 3、 (1)课件出示(2)在书上画(3)说说你是怎么画的?(4)课件演示4.生活常识。 (1)课件出示, (2)指名合作交流。5.实践活动。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 80 -81 页观察的范围。目的要求: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流程设计:一、 品读古诗,引入课题。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3、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的范围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1.请问,小猴在 A 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点用 A表示。(1) 、学生画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3)课件演示(4) 、A是小猴在 A 处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那它都能看到墙内哪些范围呢?2.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 B、C 点时,它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请你再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 处和 C 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1)学生画, (2)课件演示。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试一试 1、 (1) 课件出示 (2) 读题 (3)书上完成(4)汇报 (5)想一想,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2.试一试 2、 (1) 课件出示, (2)读题,明确题意,想一想,也可以在书上画一画 (3)汇报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4)汇报第二个问题。教师在课件上演示3.试一试 3、 (1)课件出示(2)在书上画(3)说说你是怎么画的?(4)课件演示4.生活常识。 (1)课件出示, (2)指名合作交流。5.实践活动。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 80 -81 页观察的范围。目的要求: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流程设计:一、 品读古诗,引入课题。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3、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的范围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1.请问,小猴在 A 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点用 A表示。(1) 、学生画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3)课件演示(4) 、A是小猴在 A 处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那它都能看到墙内哪些范围呢?2.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 B、C 点时,它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请你再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 处和 C 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1)学生画, (2)课件演示。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试一试 1、 (1) 课件出示 (2) 读题 (3)书上完成(4)汇报 (5)想一想,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2.试一试 2、 (1) 课件出示, (2)读题,明确题意,想一想,也可以在书上画一画 (3)汇报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4)汇报第二个问题。教师在课件上演示3.试一试 3、 (1)课件出示(2)在书上画(3)说说你是怎么画的?(4)课件演示4.生活常识。 (1)课件出示, (2)指名合作交流。5.实践活动。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