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教学案例名师教学案例 “年味年味”十足的春节十足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本课为人教六年级下册第 2 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的开篇之作。文章改编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描写的是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春节风俗,充分展示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温馨、美好的气氛。学习此文时,孩子刚过完春节返校,现实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理解文本。此外,本文朴素平实,文字富有京腔京韵,具有浓厚的老舍“俗白”文风,再加上条理清晰,脉络鲜明,详略得当,正是孩子习作难得的范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阅读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能体会课文的写法。课时:需 2 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源“年”字。1教师展示甲骨文的“年”字,请孩子口头描绘字形并且猜测此为何字?生:像树上结了果子,是“年”字。2教师告知孩子“年”字的历史和传说。(“年”的概念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生长周期称为“年” 。 说文中就明确标注:年,谷熟也。后来人们约定成俗地将一年中春至之始,农人最为悠闲的日子定为“年” ,也就是后来的“春节” 。当然,民间也有关于“年”是怪兽的传说,已经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 )3以“年”字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学习老舍先生于 1951 年发表的北京的春节 ,一起来感受这京味十足的“年”吧。 )二、绘制坐标,理清“年”线。1自由读通全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可互读检查。2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年”的坐标(图略)腊八 除夕 正月十九学生合作在课文找出作者所提到的和“年”有关的时间,标注在坐标轴的下方,之后将和时间相对应的过年事件写在坐标轴的上方。3依据坐标轴划分段落,概述段落大意,理清课文脉络,掌握作者依时间推进的写作顺序。4依据坐标,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对繁琐春节诸事的详略处理。三、品文漫谈,细嚼“年”味。1畅谈:初读课文后,北京的“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 1: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生 2:春节两大形容词:清闲、忙碌:所谓清闲,在过年的时候最闲,不用收割庄稼、施肥、或播种,因为时候不对,想干也干不成;所谓忙碌,大家伙儿买这个买哪个,四处采购,四处拜年逛庙会、看花灯、洗宅子等,所以人们忙碌。2鼓励孩子细读文本,做好“批注”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读者,每读一遍,感受也不想同。老舍先生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请大家再次回到文中,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品一品。作为一个南方的读者,看看这京味十足的“年”留给你的是什么味道呢?一边读,一边提笔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好批注。 )3孩子汇报感受,并配合朗读相关语句。生 1:“年”有些火药味。 (孩子们准备过年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爆竹纸皮;元宵节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生 2:“年”有些饺子味。 (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把蒜瓣吃饺子用。 )生 3:“年”有食品的香甜味。 (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正月十五必须吃元宵啊。 )生 4:“年”有古老的味道。 (文中各种民俗,有的现在不常见,有的南方地区没有,属于北方特色。 )生 5:“年”有欢乐味。 (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庙会,元宵灯会等。 )生 6:“年”有些汗味儿:北京有句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 ,春节时,北京一般是大雪纷飞,而庙会上又是人头攒动,每人出点汗,整个春节不就是汗味的吗?)四、指导朗读,凸现“年”味。1回读全文,寻找自己感觉“年”味最浓的段落,多读几遍。2个别学生展示朗读。3教师重点引导孩子欣赏“除夕” 、 “元宵”两个部分,指导集体朗读。A、今夜无眠话“除夕” 。(1)集体朗读“除夕”部分(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 。生 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生 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生 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B、万家灯火闹“元宵” 。(1)集体朗读“元宵”部分。(2)感受元宵灯多。生 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生 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生 3:观灯的人多,热闹。(3)指导孩子朗读,表现元宵的热闹。4口语表达。 (学习课文的“俗白”表达,结合文本内容,尝试以导游身份,向未到过北京的旅客介绍“除夕”或者“元宵” 。 )五、领略表达,共叙“年”话。1引导学生畅谈:作家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生:诙谐、轻松、幽默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对比不同的表达,形成多种感知。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或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3鼓励孩子学习其中一种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口述自己本地的过年情形。六、课后拓展,活动延“年” 。1制作关于春节的小报。2结合自己的春节经历,写一篇作文。3了解各地过春节的不同风俗,互相交流。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本课为人教六年级下册第 2 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的开篇之作。文章改编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描写的是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春节风俗,充分展示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温馨、美好的气氛。学习此文时,孩子刚过完春节返校,现实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理解文本。此外,本文朴素平实,文字富有京腔京韵,具有浓厚的老舍“俗白”文风,再加上条理清晰,脉络鲜明,详略得当,正是孩子习作难得的范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阅读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能体会课文的写法。课时:需 2 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源“年”字。1教师展示甲骨文的“年”字,请孩子口头描绘字形并且猜测此为何字?生:像树上结了果子,是“年”字。2教师告知孩子“年”字的历史和传说。(“年”的概念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生长周期称为“年” 。 说文中就明确标注:年,谷熟也。后来人们约定成俗地将一年中春至之始,农人最为悠闲的日子定为“年” ,也就是后来的“春节” 。当然,民间也有关于“年”是怪兽的传说,已经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 )3以“年”字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学习老舍先生于 1951 年发表的北京的春节 ,一起来感受这京味十足的“年”吧。 )二、绘制坐标,理清“年”线。1自由读通全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可互读检查。2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年”的坐标(图略)腊八 除夕 正月十九学生合作在课文找出作者所提到的和“年”有关的时间,标注在坐标轴的下方,之后将和时间相对应的过年事件写在坐标轴的上方。3依据坐标轴划分段落,概述段落大意,理清课文脉络,掌握作者依时间推进的写作顺序。4依据坐标,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对繁琐春节诸事的详略处理。三、品文漫谈,细嚼“年”味。1畅谈:初读课文后,北京的“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 1: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生 2:春节两大形容词:清闲、忙碌:所谓清闲,在过年的时候最闲,不用收割庄稼、施肥、或播种,因为时候不对,想干也干不成;所谓忙碌,大家伙儿买这个买哪个,四处采购,四处拜年逛庙会、看花灯、洗宅子等,所以人们忙碌。2鼓励孩子细读文本,做好“批注”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读者,每读一遍,感受也不想同。老舍先生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请大家再次回到文中,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品一品。作为一个南方的读者,看看这京味十足的“年”留给你的是什么味道呢?一边读,一边提笔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好批注。 )3孩子汇报感受,并配合朗读相关语句。生 1:“年”有些火药味。 (孩子们准备过年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爆竹纸皮;元宵节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生 2:“年”有些饺子味。 (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把蒜瓣吃饺子用。 )生 3:“年”有食品的香甜味。 (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正月十五必须吃元宵啊。 )生 4:“年”有古老的味道。 (文中各种民俗,有的现在不常见,有的南方地区没有,属于北方特色。 )生 5:“年”有欢乐味。 (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庙会,元宵灯会等。 )生 6:“年”有些汗味儿:北京有句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 ,春节时,北京一般是大雪纷飞,而庙会上又是人头攒动,每人出点汗,整个春节不就是汗味的吗?)四、指导朗读,凸现“年”味。1回读全文,寻找自己感觉“年”味最浓的段落,多读几遍。2个别学生展示朗读。3教师重点引导孩子欣赏“除夕” 、 “元宵”两个部分,指导集体朗读。A、今夜无眠话“除夕” 。(1)集体朗读“除夕”部分(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 。生 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生 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生 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B、万家灯火闹“元宵” 。(1)集体朗读“元宵”部分。(2)感受元宵灯多。生 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生 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生 3:观灯的人多,热闹。(3)指导孩子朗读,表现元宵的热闹。4口语表达。 (学习课文的“俗白”表达,结合文本内容,尝试以导游身份,向未到过北京的旅客介绍“除夕”或者“元宵” 。 )五、领略表达,共叙“年”话。1引导学生畅谈:作家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生:诙谐、轻松、幽默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对比不同的表达,形成多种感知。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或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3鼓励孩子学习其中一种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口述自己本地的过年情形。六、课后拓展,活动延“年” 。1制作关于春节的小报。2结合自己的春节经历,写一篇作文。3了解各地过春节的不同风俗,互相交流。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本课为人教六年级下册第 2 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的开篇之作。文章改编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描写的是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春节风俗,充分展示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温馨、美好的气氛。学习此文时,孩子刚过完春节返校,现实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理解文本。此外,本文朴素平实,文字富有京腔京韵,具有浓厚的老舍“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