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皮肤的功能,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调节体温以及代谢等生理功能,1,(一)屏障功能,1、机械性损伤防护 由于解剖学特点:表皮致密又柔韧,因此可以耐磨、压、抵抗一般刺激 真皮具弹性及抗拉性好,故可防一定程 度的牵拉,而皮下组织丰富脂肪组织可起软垫及防御冲撞作用,2,2、物理性损害的防护,对低电压电流有阻抗力,因角质含水量少,电阻大, 因此潮湿皮肤电阻下降,易受电击伤对光线有反射和吸收作用,角质细胞有反射光线和吸收长波紫外线作用,棘层和基底层细胞能吸收较长波的紫外线,其中黑色素对紫外线吸收作用尤强,黑色素细胞受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黑素,并可以传递角质形成细胞,增强皮肤对紫外线防护性,3,有色人种为什么比白人更能耐受紫外线照射?皮肤含色素量不同之故白种人更易患皮肤癌,深色种人更易,4,3、化学性刺激防护 角质层是防外界化学物侵犯体内主要防线,角质细胞 本身具有抗弱酸、弱碱作用,正常皮肤表面PH偏酸 5.07.0,故对酸碱有缓冲能力 皮肤经较长时间浸泡后,角层可以吸收较多水份,增 加渗透作用 皮肤糜烂、溃破,可以直接增加外用药物的吸收,甚 至吸收中毒 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汞、漆)可以发生过敏反应,5,4、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a. 皮肤结构可以机械性阻挡一些微生物入侵,皮 肤PH偏酸不利细菌生长 b. 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可以清除一些暂住菌的 寄居 c. 皮脂代谢物游离脂肪酸,可有抑葡萄球菌、链球 菌、白念菌作用 d. 皮脂分泌中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如十一烯酸, 可抑制某些真菌繁殖 e. 真皮的基质的分子筛结构能将进入细菌限于局 部,从而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6,5、防止营养过度丢失 皮肤结构特点及表面的脂质膜可以防止体 液过度蒸发 角质层深层含水分多,浅层则少,体内水 份可以通过浓度弥散作用而丢失 健康成人24h内可以通过皮肤弥散丢失水份 约240480ml,若缺少角层,水份丢失可增加 至10倍,7,可分两类:单一感觉、复合感觉。单一感觉:触、痛、冷、热。 真皮乳头层内,毛囊周围有神经小体, 游离神经末稍,能将不同的剌激转换成具有一定空间的神经电位,然后沿着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的感觉。,(二)皮肤感觉作用,8,复合感觉:干、湿、光、粗糙,硬、软、 形体,两点辨别、定位、图形等。 这些感觉经大脑分析判断,作出 有益机体的反应。 非意识反应:如手触摸到热就能 回缩。 借助皮肤的感觉作用与其他感觉器官配合,人类才能更好地适合各项生产劳动,9,机械性、电剌激、酸、碱、植物细剌、动物的纤毛、毒剌,皮肤的微细伤口,裂隙,代谢异物(糖尿、黄疸、尿毒症),变态反应,炎症反应,(如组胺、蛋白酶、激肽)。 瘙痒是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特殊感觉 瘙痒确切原因机理不清,瘙痒与诸多因素有关,10,疼痛剌激可引起瘙痒,痒与痛是同一神经传 导痛阀下的剌激产生痒,抓到疼可以减轻或 抑制痒;先天无痛症也无痒觉;痒是一独特感觉异常形式,切除表皮及真 皮最上层浅神经网,痒可以消失,但仍有痛; 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对痒有一定影响,焦虑、 烦脑。,1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 小汗腺、 神经,对调节机体起着重要作用。 皮肤及内脏感觉神经末稍, 因外界温或某些疾病使体温发生变化时,可以产生冲动作用,使机体产生血管收缩或扩张,寒战出汗调节体温。,(三)皮肤调节体温作用,12,皮肤血管分布也有利于调节体温,真皮乳头层形成动脉网,毛细血管襻,静脉丛,在应激冷时(交感神经功能增加)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可完全中断,从而也有效地调节体温。 皮肤含有丰富的小汗腺,汗液蒸发可以带走热量。热应激3-4L/h,(大量出汗)每蒸发1g水需585cal热量。寒冷,减少出汗,皮下脂肪隔热可以减少热的散失。,13,主要通过通过汗腺和皮脂腺的作用 小汗腺的分泌、排泄 受无髓交感神经支配,腺体透明细胞分泌出超滤液,汗腺导管重吸收,最后变成汗液排出体外。 汗液PH4.5-5.5,主要是水份99-99.5,其他NaCl、KCl、乳酸、尿素。 可以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调节体温,抑制皮肤上的细菌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皮肤。,(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14,顶泌腺的分泌、排泄在人类作用还不清楚。在感情冲动时有所增加,在许多动物有性吸引及标记活动范围的作用。 色汗症:顶泌汗腺液除水份,还有脂肪酸、胆固醇及某些人分泌有色物质(黄、绿、红、黑),故在分泌部位皮肤,衣服可以变色。,15,皮脂腺分泌与排泄 分泌皮脂。有润泽毛发及防止皮肤干裂,并有抑制皮肤上某些细菌繁殖的作用。受内分泌系统调控,雄激素、长期用大量皮质激素可使脂腺增生肥大,分泌增多。此外也受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等因素影响,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分泌。,16, 皮肤吸收作用,途径,A.角质细胞本身;B.角质层细胞间隙; C.毛囊、皮脂腺、汗腺角质层细胞是吸收的主要途径。若角质甚至表皮全部丧失,物质几乎完全可以通过,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1、皮肤的结构,部位不同,角质厚度不同,吸收能力也不同。阴囊吸收力最强,掌跖最低,粘膜吸收力也是强。婴儿皮肤薄,吸收力较成年人强。大面积外用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大量吸收而导致的不良反应。,17,2、皮肤角层水合程度,皮肤角质水合程度高,吸收作用增强。封包式湿敷、外用软膏、塑料薄膜封包等可提高疗效,但中毒可能性增加,3、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份和微量气体单纯水溶性物质:Vit C-B Glu, 电解 质不易被吸收脂溶性物质:Vit A、D、K、性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经毛囊、 皮脂腺吸收油脂类物质:可通过毛囊皮脂腺吸收,18,增加皮肤渗透性物质: 二甲基亚砜、 丙二醇、 氮酮、乙醚、 氯仿粉剂、水溶液难吸收软膏、硬膏、包封,增加促进药物吸收,19,1.糖代谢 糖类物质;糖原、葡萄糖、粘多糖,葡萄糖含量为血糖浓度的23 糖原主要分布在颗粒层及棘层细胞,外毛根鞘细胞, 皮脂腺边缘汗管上皮细胞 粘多糖属于多糖,真皮内最多,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膏素B、C与蛋白结合形成蛋白多糖(粘蛋白) 皮肤内有糖的合成、降解。, 皮肤代谢作用,20,2.蛋白代谢 可分纤维性及非纤维性 纤维性蛋白:角蛋白,胶原蛋白,弹力蛋白 非纤维性蛋白:常与粘多糖类物结合成粘蛋白,水解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第一:参与表皮细胞内外的正常分解代谢,第二:参与某些皮肤病理情况,如趋化性肽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21,皮肤角蛋白形成与角质层的脱落 角蛋白约80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称为上皮角蛋白,而其余为毛发上皮代谢产生毛发角蛋白,而角层的脱落,是正常皮肤代谢过程,22,皮肤表皮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从分裂和代谢活动至最后死亡,是一个有秩序的进行角化过程,最基底一层是基底层细胞(称生发层)以后向上移动,合成不溶性角蛋白,并不断变化而产生各层细胞,在粒层上方突然死亡,变成坚韧的纤维蛋白的角质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磨损,变成不易被察觉的鳞屑而不断脱落,不断新生,因此表皮是一个“更新”器官,是一个从外胚叶的基底层不断分裂,成长,转化,最后脱落,是一个新陈代谢,不停的角化过程(Keratinzation)。这个过程中,细胞形态、大小、内容排对均起了变化就产生了棘层、粒层、角质层等角质形成细胞,23,3、脂类代谢,皮肤脂类代谢包括脂肪及类脂质 脂类主要分布皮下组织,主要功能提供能量。类脂质(磷脂、糖脂、胆固醇)主要分布表皮细胞及未成熟的腺细胞内,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存在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经照射紫外线后,可合成维生素D,对防止软骨病有重要作用,24,4.对水及盐类代谢平衡有重要影响,25,黑色素代谢,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内合成的,人类黑色素细胞存在皮肤、粘膜、脉络、软脑膜、胆囊、卵巢等部位 而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表皮基底层,人类表皮约有20亿个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全身,黑色素是怎样产生的?,26, 黑色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黑色素,故是一种腺 细胞,是通过未成熟的黑色素内酪氨酸酪氨 酸酶反应形成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合成的场所 是黑色素小体,是黑色素细胞浆中的一种色素 颗粒,按分化程度可分4期。酪氨酸酶进入黑 素小体后,启动黑素的合成,贮存分泌,转远、 降解,排出,27,人类之所以分红、黄、黑、白,主 要与黑色素有关,黑色素小体的数 目、大小、形状、分布、降解方式 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的皮肤色素 差异,28,七、皮肤免疫作用, 皮肤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屏障,因此许多外来抗原 可以通过皮肤进入机体,故许多免疫反应首先在皮肤 发生 1、表皮内能呈递抗原的细胞郎格罕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2、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角质形成细胞 3、亲表皮的T细胞及局部淋巴结 构成SALT(skin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 80年来又称皮肤免疫系统(skin immune systen) Lymphoid tissue,29, 皮肤免疫系统细胞成分 1、角质形成细胞:可以分泌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包括IL1、 6、7、8、10、12、TNF。 表达MHC抗原,参与吞噬功能,粗加工抗原物质,30,2、朗格罕斯细胞,能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 能分泌许多淋巴细胞反应所需的细胞因子,如IL1, 能控制T细胞的迁移 亦参加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31,少量。主要是CD4T细胞,CD8+T细胞。 主要分布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攀,具有亲表皮性,且能再循环,故可在血循与皮肤间进行传递不同信息。 通过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1,介导免疫反应,3、表皮内淋巴细胞,32,4、其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积极参加合成、分泌、炎症、修复、免疫过程,多数内皮细胞活化是有益的,少数是可以引起功能障碍导致疾病发生 肥大细胞 参与生理或病理过程,与I型变态反应及迟发性超敏反应密切相关,33, 巨噬细胞 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参于免疫反应,能处理、 调节和呈递抗原,产生和分泌IL-1、IFN各 种酶、补体、花生四烯酸及其他产物,对 外来的微生物可产生免疫反应,炎症创伤 修复起核心作用 成纤维细胞 在创伤修复及IL-1存在情况下可产生角质 形成细胞生长因子。明显增加对维持皮肤 免疫系统的自稳状态非常重要,34,1、细胞因子 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其次郎格罕斯细胞、T细胞产生 作用:细胞分泌、增殖、活化起作用 种类:LI1 促使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 LI6 刺激表皮增生 LI8 加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 促T细胞 亲表皮 TNF 可以维持Langerhans 的生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