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点到文中的文言现象。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 。那么, 左传是怎样的一部书呢,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找学生简要回答后明确)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 ,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 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 、 春秋左氏传 ,与公羊传 、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 (多媒体展示)刚才,我们知道了左传的相关内容,了解了它的写作特色,但是它具体怎么样,我们来看一篇其中非常精彩的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2、课文赏析: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研读一个自然段,讨论总结文言知识点。(1)赏析第一自然段1、第一组学生选派代表诵读第一自然段2、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提醒句读,并强调部分字词读音;3、全体师生诵读4、多媒体展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并由第一组学生代表进行文言知识点归纳;5、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代表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6、教师强调部分词语句式: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多媒体展示)7、学生再读第一段内容。(2)赏析第二自然段1、第二组学生选派代表诵读第二自然段2、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提醒句读,并强调部分字词读音;3、全体师生诵读4、多媒体展示第二自然段内容,并由第二组学生代表进行文言知识点归纳;5、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代表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6、教师强调部分词语句式:“已”:通“矣” ,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也”字表判断。(多媒体展示) 7、学生再读第二段内容。(三)赏析第三自然段1、第三组学生选派代表诵读第三自然段2、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提醒句读,并强调部分字词读音;3、全体师生诵读4、多媒体展示第三自然段内容,并由第三组学生代表进行文言知识点归纳;5、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代表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6、教师强调部分词语句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多媒体展示) 7、学生再读第三段内容。(四)赏析第四自然段1、第四组学生选派代表诵读第四自然段2、教师根据学生状况提醒句读,并强调部分字词读音;3、全体师生诵读4、多媒体展示第四自然段内容,并由第四组学生代表进行文言知识点归纳;5、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代表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6、教师强调部分词语句式: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多媒体展示)7、学生再读第四段内容。(5)全体学生通读全文3、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二。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言知识方面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所承载的左传魅力,但是它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此,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深入的探讨,领略其伟大。5、课后作业1、本文情节的发展2、烛之武人物形象3、本文写作特色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疏通了课文,本节课我们来仔细、深入地阅读课文,领略左传的魅力。在这之前,我们得先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了解一下本文所记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2、背景介绍(1)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多媒体展示)3、合作探究(1)学生讨论梳理情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第 1 段,写秦、晋围郑。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人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第3段,写说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 ,理由充分:越国鄙远,不现实。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第4段,写迫晋退兵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 “不知” “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2)讨论归纳人物形象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1、烛之武:(1)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多媒体展示)(三)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多媒体展示)4、拓展引申多媒体展示伊朗核问题的相关资料(因材料较多,此处省略) ,让学生假定自己是六国中的中方代表,如何说服伊朗和其他国家和平地解决这一问题。5、课堂小结本文通过郑国老臣烛之武说服秦伯解除对郑国围攻的过程,表现了烛之武临危授命、顾全大局、捍卫国家主权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做一个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的爱国者!6、布置作业1、 同步作业相关习题2、谈谈本文给自己的启示7、板书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形象:1、烛之武:(1)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 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3、秦 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八、教学反思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