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嘉兴的“赛龙舟”和“粽子”的端午民俗渊源关于端午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文中用了大量材料作过深人考辨,其基本观点是:中国的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他还具体地探讨了端午与五行的关系,端午节彩丝系臂、划龙舟、吃粽子乃至守宫点臂等民俗事象的由来。他在端午考等专文中说: 根据考古学和民俗学研究 ,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并且发源于水乡吴地。端午节在古代是龙的节日, 龙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端午的两个主要活动划龙舟和吃粽子都与龙神崇拜有关。古代吴越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 说苑奉使等说: 吴越之民有“断发文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历代吴越人民为表明自己是“龙” 的后裔和对龙祖的尊重, 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 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龙祭。将龙形纹饰在身体上, 把乘坐的木船刻划成龙的形状, 龙首高昂, 龙尾翘起,涂上各种彩色, 称为龙舟 , 四角彩旗飞舞, 青壮年“着彩衣, 立龙首” ( 齐东野语) , 于急骤的鼓乐声中作龙舟竞渡。同时将各种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 抛给龙神吃。闻一多先生的详尽考证,向揭开端午节的习俗之谜。从而也可以说,端午节习俗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赛龙舟” 龙王,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 “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 ,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嘉兴(也指杭嘉湖区域)临江滨海,以水为邻。地处水乡泽国, 河湖纵横交错, 北依太湖,又南临钱塘江,古运河穿境而过;由于多受旱涝灾害,民间百姓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设坛祭祀、烧香祈愿、竞舟(赛龙舟)祈福,以求龙王治水保佑。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 ”古代,吴越(也指杭嘉湖区域) 之地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以渔猎为生。在水中捕捞,蛇虫之害最甚,因此对蛇产生出了一种敬畏的心理。 “龙”便是对蛇神化的产物。又称,吴越属于东海龙王管辖地。 论衡说:“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 ”所谓“文身断发” ,应劭曾作注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将舟船打造、装饰得像龙而不是其他,也是出于这种龙图腾崇拜和船在水中“不见伤害”的良好祈愿。龙,炎黄一图腾,有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平时在水里,化雨润禾田;形象被泛化,体现帝王相。伏羲纹龙身,古越族习俗;后帝不再纹,黄袍龙绣上。龙,农业文明创造的图腾,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帝王身上的龙纹源于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自古龙凤连称,龙为雨,凤即风。“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嘉兴民间有谚语曰: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端午又在夏至后一、二天,可见百姓祭祀龙王、竞舟祈福风调雨顺的良苦用心。嘉兴的赛龙舟民俗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时端午时节,在新城(今新塍) 、闻川市(今王江泾) 、嘉兴的杉青闸、三塔塘、鸳鸯湖(今南湖)等地均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前,先要设坛祭祀,摆上供品,点上蜡烛香炉拜祭龙王;祭祀结束后才可以开始赛龙舟,而且香火至赛龙舟后不熄。赛龙舟由百姓自发举办,各自然村以参加为荣,出钱出力莫不踊跃。同村人便在河两岸敲锣打鼓、呐喊助威。图腾崇拜意识渐趋淡化以后,龙舟也就成了一种造型别致的舟船。据古书记载:“吴王夫差作天池,造龙舟,与西施为水嬉。 ”龙舟曾成了夫差与西施水上作乐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赛龙舟已经变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百姓常扎起许多牌楼,搭起许多凉棚,还有人设了酒席,坐在那儿边吃边看。龙舟过牌楼时,便燃放鞭炮,这时龙舟又会起劲地表演一番。我市近年来每年都在端午节举办龙舟比赛,也因此成为嘉兴市民对端午节日的一大期盼。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 ”所以,闻一多先生“中国的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 ”的观点也不难解释了。“粽子” 本草纲目有“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粽”的记载,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起源于中国汉族间,相传吴越百姓与祭祀龙王有关,为端午节应景物之一。据了解,全国各地古往今来受到端午祭祀的人物共有 17 人,包括清官、名将、英雄、豪杰、诗人、孝女等,以伍子胥首开先河,屈原影响最广。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对此,有专家研究认为,有关地区把历史人物事迹融入端午节纪念活动,给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增加人性化新内容,是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它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长盛不衰,但不能代表也不能说明是端午文化活动新的起源。嘉兴的吃粽子传统习俗与伍子胥、屈原没有内在联系。嘉兴的吃粽子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青团子、裹粽子为重。说到粽子必须先要说说清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在古人的观念里,108 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 108 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所以祭拜祖先,嘉兴民间也流传清明之日“不开火仓” ,用白米粽、青团子祭祖扫墓的习俗。清明前后,人们携带粽子酒肆果品,纸钱等物到墓地叩头行礼祭拜,祈祷逝者安息上得天堂,生者不被小鬼缠身平平安安。旧时嘉兴民间,上坟节令食品为白米粽、青团子,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白米粽或青团子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粽子” 。 后来,民间百姓把龙王也敬为祖宗,在祭祀时粽子是必供的供品。所以每到端午节,嘉兴人不但自己要裹粽子、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嘉兴的粽子由来已久,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早已有之。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指的就是嘉兴或湖州出产的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嘉兴建城以后,在各大酒肆食坊均有售之,宋元时早已名扬江淮。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要说嘉兴粽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可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有一位兰溪人张溪泉在嘉兴以弹棉花谋生,因生意不景气,拜本地人为师在张家弄口开了一家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生意出奇地红火。自第一家“五芳斋”走红后,本地人朱庆堂、冯昌年也在附近开了“顶顶老五芳斋“和“真真顶顶老五芳斋” ,三族鼎立,互相竞争,从此五芳斋成为嘉兴的一个闻名遐迩的“代名词” ,号称“江南粽子大王” 。 1956 年,三家店合并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 ,并一直传承至今。现在,每年五月初五,嘉兴乡下的百姓家还保持着浸糯米、洗粽叶、裹粽子的传统。裹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国外。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粽子以浙江嘉兴、湖洲两地生产的粽子为代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插艾草挂菖蒲”插艾草挂菖蒲,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 。嘉兴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用来除各种毒害。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此外,以前嘉兴人家过端午节,还有给小孩穿黄布五毒衣裤、着虎头鞋、给孩子手腕等处拴上五色线,或者在大门上贴五毒符的习俗。也有人家找来独头(不分瓣的) 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 。旧时嘉兴民间多为草房土墙,蛇虫百脚很多,端午早晨吃过粽子之后,人人要喝几口煮粽子的水,主夏天不伤食,再用煮粽子的水将墙根角落洒一遍,据说可以避免“ 五毒” 之害。小孩佩香囊(小香荷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香叶等物,外包以彩色丝布,清香四溢,并以彩线弦扣成索,作菱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形形式式,玲珑夺目,不失为一道小小的景观。端午节中午,烧整头的大蒜给小孩吃也是一个古俗。一个孩子独吃一个,不能分吃,因为“独”“毒” 谐音,孩子吃了烧熟的独蒜头子,夏天不拉肚子,腹内不生虫子。大蒜的医学妙用很多,小孩食大蒜是很有道理的,这些习俗今已不多见。“躲午”挂钟馗像尽管五月有端午划龙舟这样热闹的民间庆典,以前五月却被人们视为“毒月”或“恶月” ,是个不吉祥的月份,而五月初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这一天,过去的嘉兴人有很多禁忌,如忌晒床上的席子,忌用茅草盖房子。为了禳解这一天的不吉利,人们想出了不少办法。过去未满周岁的孩子,端午这一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称为“躲午” 。端午节,家长还要给孩子戴老虎头帽子,穿老虎头鞋子。端午节,家家还都要挂出钟馗像来。据说他有捉鬼的本领,挂上了钟馗像自然就能够驱鬼避邪了。旧时在嘉兴,有好些有名的画家都是画钟馗像好手,像施定夫、潘雅声、郭季人等,施定夫画的钟馗像还卖到了日本。至今,嘉兴民间仍有好些画钟馗像的民间画家。“五黄”与“五毒”端午,人们还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于门首。以为这些东西能够避邪驱鬼。同时,人们点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端午节,嘉兴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酒称“五黄 ,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 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闻者,是日午时,有吃蜒蚰螺( 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习俗,谓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 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 ”。有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可清凉解毒。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饮雄黄酒、佩香包也是端午驱毒习俗。据说,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因为端午多喝了几口雄黄酒,结果显出了蛇身原形的情节。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佩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 ,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做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所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我国著名文学家、嘉兴人丰子恺在散文端阳忆旧中就回忆了他幼时在桐乡石门镇上过端午的情景。他在文章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