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5页 / 共59页
第6页 / 共59页
第7页 / 共59页
第8页 / 共59页
第9页 / 共59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原理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4学时)学习目标: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价值 量的决定、比较和变化; 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 用。 理解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从而正确认 识商品和货币; 能够运用所学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市场经 济生活中的事例。第一节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 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包括:l自然分工l社会分工1.自然分工自然分工的两种形式:l一是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在纯生理的 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l二是因地域资源的差异从而在自然产品差异 性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 2.自然经济与自然分工相适应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是一种为了直 接满足生产者自身(包括生产者个人及其经济单 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产 生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占统治地 位。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的共同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 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是一种自给自足型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经济。是一种保守型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3.自然经济的特征(二)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生1.社会分工的含义 在全社会范围进行的生产或劳动分工,既包 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 又包括将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 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社会 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 逐渐形成的。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专门从事工具制造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 商人出现并与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 3.商品经济 (1)含义: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 会经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2)必备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 体所有。 4.商品经济的特征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5.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市场经济源于商品经济,市场与商品经济是 共生物。与商品经济相同,市场也产生于原始社 会末期,但这时的市场是为使用价值而交换的场 所,是市场的原始形态。 产业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也 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市场经济产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近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联系主要表现在:l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l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反映的都是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它们都遵循价值规律,两者从 覆盖面和影响范围而言是一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 l 相对应的范畴不同; l 发展阶段不同。 第二节 商品及其属性(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质的方面看: 1各种商品由于其物理的、化学的、几何 的等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 2同一种物品,由于它具有多种属性,也 可以有多种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 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一样,它构成社会财富的 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量的方面看: 任何物品都可以用一定的数量表示出来。不 同的物品,由于性质不同,其计量尺度就不同。 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 ,由于人们的习惯不同,其计量尺度也会不同。 1.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2.一般人类劳动: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 出和耗费,任何商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无差别 的,这种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称为一般人 类劳动。3.价值: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二)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 进行交换的原因: 因为它们包含着同质的但不同数量的人类 劳动,即包含着大小不等的价值,商品价值的 大小决定着商品之间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 基础,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以 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 产者互相交换劳动。因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 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特 有的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缺一不可。 (1)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 物,也就没有人需要它,即使在这种物品的生产 上耗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没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2)有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 品,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在里面,因而没有价值, 也不可能成为商品。 (3)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 ,但如果不进入交换,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也就不 能形成价值,它也不是商品。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 相排斥、互相对立的。 (1)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商品虽然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它只能直接表现为使 用价值,却不能把自己表现为价值,生产者要获 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2)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商品虽然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但对购买者有意义的只是 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 他却不能不支付商品的价值。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l(一)具体劳动 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 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 值的多样性。 (二)抽象劳动 撇开其具体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 品的价值实体。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 动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更不是两种劳动。同一劳动的这两个方面是不 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 劳动则是抽象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指的是怎样 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作为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都是人的体力、脑力的耗费,只有量的不同,即它指的是劳 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3)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 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4)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 变化为转移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四)劳动二重性的矛盾是商品二因素矛盾的根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产品成 为商品的前提。但是商品生产者所进行的这种具 体劳动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才能得 到实现;如果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具 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产品就不 能转化为商品。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正是 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映出来的,或者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的使用价 值同价值之间的矛盾的根源。 三、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个别劳动时间: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 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不是商品 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 时间来决定,而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两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l由生产的客观条件,即“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决定。l由生产的主观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但由 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且由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 在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二)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不同商品价值量的比较取决于复杂劳动和简 单劳动的换算比例。 简单劳动: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 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劳动者需经过专门培养训练,具 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 (三)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 一个不变的量,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 化。 劳动生产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或能力。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形式: 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包括: 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 度;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等等。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二: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 益主体所有。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具有社会性质, 即这种劳动属于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生产资料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 盾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影响着商 品生产者的命运,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商品生产 者的两极分化。 小结:商品不是历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产生的。商品离不开物,但物并不都是商 品,只有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 。因此,商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 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 交换劳动的关系。 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交换价值:商品与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 比例。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叫做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 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 形式。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羊2把斧子 (即1只羊值2把斧子)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把斧子100斤大米1只羊 1件上衣10斤茶叶一定量的其他商品(三)一般价值形式2把斧子100斤大米1件上衣 1只羊 10斤茶叶一定量的其他商品(四)货币形式1只羊或2把斧子或 100斤大米 1两白银或1件上衣或 一定量的其它商品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本质概括地说,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 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二)货币的职能l价值尺度;l流通手段;l储藏手段;l支付手段;l世界货币。三、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纸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四、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 规律即为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三个 因素的影响: 待销售的商品总量; 商品的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表示: 无更完善的表述:第四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一、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 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