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哮病哮病哮病是由于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宿痰伏肺,遇,遇诱因引触诱因引触 ,导致,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 降,肺气上逆降,肺气上逆所致的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发作性痰鸣气喘 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 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关于病名关于病名n n素问素问 阴阳别论阴阳别论:“ “起则熏肺,使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喘鸣。” ”n n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咳咳而而上气上气, 喉中水鸡声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主之。” ”n n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 膈上病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满喘咳吐 ,发发则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必 有伏饮。有伏饮。” ”n n哮喘的名称最早见于宋哮喘的名称最早见于宋 王执中的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经元,经元 代朱丹溪认定,正式从其他病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代朱丹溪认定,正式从其他病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 立的病名。立的病名。n n明明 虞抟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 “喘喘 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 之喘。之喘。” ”中西医链接中西医链接n n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及 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 为主要症状者为主要症状者病因病因n n1. 1.外邪侵袭外邪侵袭: :六淫之邪、花粉、烟尘、异味气六淫之邪、花粉、烟尘、异味气 体。体。n n2. 2.饮食不当:冷饮、酸辣、海羶鱼虾蟹等。饮食不当:冷饮、酸辣、海羶鱼虾蟹等。 “ “食哮食哮” ”、“ “鱼腥哮鱼腥哮” ”、“ “卤哮卤哮” ”、“ “糖哮糖哮” ”、“ “醋哮醋哮” ”n n3. 3.情志失调:大怒、大喜、大悲、紧张、抑情志失调:大怒、大喜、大悲、紧张、抑 郁。郁。n n4. 4.体虚病后:麻疹合并肺炎、反复感冒。体虚病后:麻疹合并肺炎、反复感冒。病机病机宿根学说宿根学说n n宿根学说的证据:宿根学说的证据:反复发作、症状相似、诱因相同、有季节性。反复发作、症状相似、诱因相同、有季节性。n n宿根学说的内容:宿根学说的内容:1. 1.痰:痰:肺不能布散津液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脾不能转输精微 聚液成痰,伏藏于肺聚液成痰,伏藏于肺肾不能蒸化水液肾不能蒸化水液 诱因引触诱因引触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 肺失宣降,痰随气动肺失宣降,痰随气动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机病机宿根学说宿根学说2. 2.虚虚气虚气虚阳虚阳虚 肺脾肾等脏腑虚弱,肺脾肾等脏腑虚弱,阴虚阴虚 卫外不固,遇劳而发,卫外不固,遇劳而发,持续不解。持续不解。病机病机宿根学说宿根学说n n3. 3.风风突发突止突发突止无明显寒热之象无明显寒热之象发作时无痰发作时无痰 风盛内动风盛内动前驱症状:前驱症状: 气道挛急气道挛急 眼、鼻、耳、咽痒,眼、鼻、耳、咽痒, 咽部、胸部紧束感咽部、胸部紧束感诊断诊断1.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至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至张 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 2. 呈反复发作性。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呈反复发作性。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 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先兆:鼻痒、打喷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先兆:鼻痒、打喷 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 3. 3. 多有过敏史、家族史。多有过敏史、家族史。 4. 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 5.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涂片、胸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涂片、胸部x x线检线检 查等。查等。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 1.喘证喘证医学正传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 “喘促喉喘促喉 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 ”共同点:呼吸急促。共同点:呼吸急促。 不同点:不同点: 声响。声响。 哮必兼喘(喘促水鸡声),呼气困难。哮必兼喘(喘促水鸡声),呼气困难。 喘未必兼哮(气促无声),吸气困难。喘未必兼哮(气促无声),吸气困难。 喘可以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喘可以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鉴别诊断鉴别诊断2. 2. 支饮支饮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咳嗽痰饮病脉证治咳嗽痰饮病脉证治:“ “咳逆咳逆 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症状:症状:咳咳、逆、逆、短气短气、不得卧、不得卧、如肿如肿。寒饮:痰稀而多,怕冷恶风。寒饮:痰稀而多,怕冷恶风。病程:病程长,发作期与缓解期界限不清。病程:病程长,发作期与缓解期界限不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3. 3. 肺胀肺胀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 ,肺脾肾三脏,肺脾肾三脏虚损虚损,痰瘀互结痰瘀互结,致,致肺气壅肺气壅 滞滞,肺体胀满肺体胀满,肺不敛降肺不敛降而成。以喘促、而成。以喘促、 咳嗽咳嗽、咯痰咯痰、胸部膨满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为临、憋闷如塞等为临 床特征。床特征。缓解期不能如常。缓解期不能如常。哮病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肺胀。哮病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肺胀。辨证要点辨证要点1. 1. 辨已发未发辨已发未发症状症状发作期:发作期:缓解期:缓解期:辨证要点辨证要点2. 2. 辨证候虚实辨证候虚实实: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痰实: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痰 粘量少、咯吐不利、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粘量少、咯吐不利、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端坐俯卧、胸闷窒塞、烦躁不安、或伴、端坐俯卧、胸闷窒塞、烦躁不安、或伴 寒热、苔腻脉实。寒热、苔腻脉实。虚:气短声低、动则尤甚、喉中轻度哮鸣虚:气短声低、动则尤甚、喉中轻度哮鸣 、咯痰清稀、自汗恶风、食少便溏、腰酸、咯痰清稀、自汗恶风、食少便溏、腰酸 耳鸣。耳鸣。辨证要点辨证要点3. 3. 辨痰的性质辨痰的性质寒:咯痰稀白如泡沫,口不渴舌淡,苔白寒:咯痰稀白如泡沫,口不渴舌淡,苔白 ,脉浮紧。,脉浮紧。热:咯痰黄稠胶粘,咳吐不利,胸高气粗热:咯痰黄稠胶粘,咳吐不利,胸高气粗 ,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寒热之象不明显,痰涎壅盛,喘咳胸湿:寒热之象不明显,痰涎壅盛,喘咳胸 满,喉间如曳锯。(痰粘难咯)满,喉间如曳锯。(痰粘难咯)辨证要点辨证要点4. 4. 辨风:辨风:时发时止时发时止发时无痰或少痰发时无痰或少痰止如常人止如常人可伴汗出、恶风可伴汗出、恶风咽干口燥咽干口燥前驱症状前驱症状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标:祛痰利气(温化宣肺、清化肃肺、治标:祛痰利气(温化宣肺、清化肃肺、 去壅泻肺)去壅泻肺)疏风解痉(祛风化痰)疏风解痉(祛风化痰)治本:扶正固本(温补、滋养、补肺、健治本:扶正固本(温补、滋养、补肺、健 脾、益肾)脾、益肾)攻补兼施:攻补兼施:“ “然久发者,气无不虚然久发者,气无不虚若攻若攻 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 喘促喘促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1. 1. 寒哮寒哮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如塞。如塞。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 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暗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暗 带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带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 易发,或恶寒、无汗、身痛。易发,或恶寒、无汗、身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紧或浮紧。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紧或浮紧。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方药:射干麻黄汤。 射干:苦寒,归肺经。降逆祛痰,解毒利咽。射干:苦寒,归肺经。降逆祛痰,解毒利咽。 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 干姜、细辛:辛热、辛温。干姜、细辛:辛热、辛温。 紫苑:苦、甘,微温。紫苑:苦、甘,微温。 款冬花:辛温款冬花:辛温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五味子:酸、甘,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五味子:酸、甘,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 。 大枣:甘平,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大枣:甘平,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2. 2. 热哮热哮主症: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主症: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 胀。胀。兼次症: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兼次症: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 寒寒 , 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n n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n n方药:定喘汤。方药:定喘汤。n n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 。n n白果:甘、苦、涩,平。敛肺定喘,收涩止带。白果:甘、苦、涩,平。敛肺定喘,收涩止带。n n款冬花:辛温款冬花:辛温n n半夏、苏子、杏仁: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半夏、苏子、杏仁: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消痞散结。n n黄芩、桑白皮:苦寒、甘寒。清热解毒、泻肺平喘黄芩、桑白皮:苦寒、甘寒。清热解毒、泻肺平喘 。n n甘草:甘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甘草:甘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3. 3. 浊哮浊哮主症:喘咳胸闷,但坐不得卧,痰涎涌主症:喘咳胸闷,但坐不得卧,痰涎涌 盛,喉中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盛,喉中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 。兼次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神疲乏兼次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神疲乏 力,或胃脘满闷,或便溏,或胸胁力,或胃脘满闷,或便溏,或胸胁 不舒,或唇甲青紫。不舒,或唇甲青紫。舌脉:舌质淡或胖淡,或舌质紫暗或淡紫舌脉:舌质淡或胖淡,或舌质紫暗或淡紫 ,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分证论治分证论治发作期发作期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陈皮:辛、苦,温。行气健胃,燥湿化痰。陈皮:辛、苦,温。行气健胃,燥湿化痰。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甘草:甘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甘草:甘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缓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