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习作习作 33教学设教学设 计计习作 3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 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生活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2、 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认识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3、 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现象。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这是三年级最起始年级的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三、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2、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 ,鼓励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4、 除习作 3 的例文外,教师下水习作一篇。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设计理念1、范文引路法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教师下水习作或学生优秀习作,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改。2、生活连接法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 ;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 ;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六、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师说“发现”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范文引路,学会“发现”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 , “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 。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 ,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每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得意”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三) 、走进生活,寻找“发现”习作 3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 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生活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2、 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认识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3、 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现象。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这是三年级最起始年级的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三、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2、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 ,鼓励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4、 除习作 3 的例文外,教师下水习作一篇。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设计理念1、范文引路法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教师下水习作或学生优秀习作,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改。2、生活连接法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 ;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 ;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六、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师说“发现”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范文引路,学会“发现”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 , “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 。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 ,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每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得意”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三) 、走进生活,寻找“发现”习作 3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 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生活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2、 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认识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3、 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现象。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这是三年级最起始年级的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三、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2、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 ,鼓励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4、 除习作 3 的例文外,教师下水习作一篇。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设计理念1、范文引路法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教师下水习作或学生优秀习作,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改。2、生活连接法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 ;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 ;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六、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师说“发现”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范文引路,学会“发现”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 , “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 。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 ,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每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得意”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三) 、走进生活,寻找“发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