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桃源二中 宋绪贵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一、说教材二、说教学对象三、说教学设计四、说教学总结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 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二课 ,介绍了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和世界都产生了极 其重要的影响,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 了宝贵而又沉痛的经验教训。、说教材地位、说教材地位(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 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 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 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 容、过程和影响。 (2)通过对“赫鲁晓夫改 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 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 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 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说教材2 2、教材的三维目标、教材的三维目标1、知识 与能力目标2、过程 与方法目标3、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 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 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 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 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 但是不能偏向;改革的道 路是艰难的、曲折的、复 杂的。(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 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 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 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 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 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 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 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 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戈尔巴 乔夫的改 革及其影 响。苏联改革 失败的原因 和苏联解体 的原因。说教材3 3、教材的、教材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 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 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 待提高。对策:运用史料加强学 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说教学对象教法: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以 问题探究为切入点,激 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 。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 ,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 论、探究。三、说教学设计1 1、说设计思路说设计思路(1)说教法学法(2)说设计思想(3)说课前准备教学设计 1 1、说设计思路说设计思路(3)说课前准备(1)说教法学法(2)说设计思想说设计思想创建多样化、开 放式的学习环境,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性和参与性,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 技能,提高学生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 1 1、说设计思路说设计思路(3)说课前准备(1)说教法学法(2)说设计思想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相关材料搜集等。学生:课前预习、发现 并提出问题,上网查阅 相关史实资料,以小组 为单位,分别搜集整理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 关资料。说课前准备新课导入: 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 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 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 说:“那就烤!”老婆说: “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 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 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 2、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请问:这个笑话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由此导 入斯大林模式及其弊端,引入课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 2、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理清线索,注意比较异同(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内容、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 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 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 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 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 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 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 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 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 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 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 ,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 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 愿。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 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 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一: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 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 展。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 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 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 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 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没有结合国情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 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 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 进行。赫鲁晓夫改 革最终归于 失败的根本 原因是?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 继续前进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路接 到前面去,火车 继续开!(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二: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前者收效微,后 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前;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 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 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和平演变”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历史原因:历史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外部原因: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期得不到纠正期得不到纠正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三: :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改革的结果“乱”了; “死”了; “垮”了。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路接 到前面去,火车 继续开!把窗帘拉上并命令 左右摇动列车,造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 假象。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 前面没有铁 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本课学习了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 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次改革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次改革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们都没有从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们都没有从根 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先后都失败了。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先后都失败了。特 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这样,苏联的社会主义运动宣联的解体,这样,苏联的社会主义运动宣 告失败了。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人们对告失败了。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人们对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列 宁斯 大 林赫 鲁 晓 夫勃 列 日 涅 夫戈 尔 巴 乔 夫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新 经 济 政 策斯 大 林 模 式改革解体1917年 11月7日1991年 12月21日戈尔巴乔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指导导 思想改革 性质质政治 前提结结果 邓小平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改良的资本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削弱、放弃共产党领导成就辉煌改革失败、苏联解体问题延伸:合作探究四合作探究四: :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 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 过改革。 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 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1)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2)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三)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 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1)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三)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 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2)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 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给我们什 么启示?么启示? 1、实事求是 2、科学发展观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知能训练,运用迁移:(2 2)探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对中国)探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对中国 社会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国社会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 1)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 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四、说教学总结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Your Text教学总结教学中必须把握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比较它们的异同,以及内容、影响,比较它们的异同,以及 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作为教师需多设置情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作为教师需多设置情境 ,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 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地位,必须让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地位,必须让 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vv高中新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新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 普通高中的学生所掌握的有限的历史普通高中的学生所掌握的有限的历史 知识,怎样才能调动其积极性,高效知识,怎样才能调动其积极性,高效 率的学习历史呢?率的学习历史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