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生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生认识面认识面 积单位积单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三下认识面积单位 “想想做做”第 4 题设计了如下练习: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旧报纸,提出“用几张旧报纸拼出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这一要求后,引导学生先讨论具体的做法,再让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去制作,最后用拼成的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黑板、门窗等面积。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课上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耗时长,老师们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个练习往往会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并自主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面积。为了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对于这个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1、将“动手实践”前置:认识面积单位新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实际情况,所用材料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只要求“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即可,制作完成后,先用拼成的正方形测量自己卧室的面积、餐桌的面积等。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将“作品”都带到了教室。我发现,制作材料各不相同,有用旧报纸、旧挂历纸拼的,有用整块布料剪的,甚至有一个孩子用画有自己的国画作品的宣纸拼了一个“正方形” ,喜滋滋地跑来向我展示她的国画作品,我向她翘起了大拇指。2、新课教学中,当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要求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1 平方米的正方形” ,汇报预习时的动手实践作业时,课堂里的气氛一下子“HIGH”起来。让孩子们找找教室里哪里的面积大约 1 平方米时,孩子们找到了水磨石地面上的格子(比 1 平方米略大) 、小块移动黑板、玻璃窗、宣传版面此处, 我还安排了两个小环节:(1)估一估:1 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先估再试。学生目测后较多地估计可以站5 个、6 个的。最后站一站、数一数,发现 1 平方米的布料上竟然站了 16 个小朋友。通过这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 1 平方米实际大小的感知。(2)量一量:测量黑板面积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分米”合适吗?用“1 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教室前面整块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先估再量。为方便测量,指定三人一组,在黑板上摊上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情况逐步增加测量的小组。孩子们踊跃举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最后,有四个小组合作测量了黑板的面积。其他的孩子负责报告整块黑板的面积。通过合作,孩子们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块大黑板的面积大约 4 平方米。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仅仅放在嘴边。当儿童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心灵体悟时,他们才是真正的学生。将“动手实践”前置,在预习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起点,为课堂中动手测量环节的顺利开展,可以给课堂带来深度。学生分组合作测量黑板的面积,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检验了先前的估计,积累了测量面积的经验,加深了对“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也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了一定的伏笔:生活中,如果对较大的面积都像这样测量的话,非常麻烦,有必要探索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三下认识面积单位 “想想做做”第 4 题设计了如下练习: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旧报纸,提出“用几张旧报纸拼出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这一要求后,引导学生先讨论具体的做法,再让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去制作,最后用拼成的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黑板、门窗等面积。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课上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耗时长,老师们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个练习往往会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并自主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面积。为了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对于这个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1、将“动手实践”前置:认识面积单位新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实际情况,所用材料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只要求“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即可,制作完成后,先用拼成的正方形测量自己卧室的面积、餐桌的面积等。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将“作品”都带到了教室。我发现,制作材料各不相同,有用旧报纸、旧挂历纸拼的,有用整块布料剪的,甚至有一个孩子用画有自己的国画作品的宣纸拼了一个“正方形” ,喜滋滋地跑来向我展示她的国画作品,我向她翘起了大拇指。2、新课教学中,当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要求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1 平方米的正方形” ,汇报预习时的动手实践作业时,课堂里的气氛一下子“HIGH”起来。让孩子们找找教室里哪里的面积大约 1 平方米时,孩子们找到了水磨石地面上的格子(比 1 平方米略大) 、小块移动黑板、玻璃窗、宣传版面此处, 我还安排了两个小环节:(1)估一估:1 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先估再试。学生目测后较多地估计可以站5 个、6 个的。最后站一站、数一数,发现 1 平方米的布料上竟然站了 16 个小朋友。通过这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 1 平方米实际大小的感知。(2)量一量:测量黑板面积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分米”合适吗?用“1 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教室前面整块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先估再量。为方便测量,指定三人一组,在黑板上摊上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情况逐步增加测量的小组。孩子们踊跃举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最后,有四个小组合作测量了黑板的面积。其他的孩子负责报告整块黑板的面积。通过合作,孩子们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块大黑板的面积大约 4 平方米。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仅仅放在嘴边。当儿童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心灵体悟时,他们才是真正的学生。将“动手实践”前置,在预习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起点,为课堂中动手测量环节的顺利开展,可以给课堂带来深度。学生分组合作测量黑板的面积,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检验了先前的估计,积累了测量面积的经验,加深了对“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也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了一定的伏笔:生活中,如果对较大的面积都像这样测量的话,非常麻烦,有必要探索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三下认识面积单位 “想想做做”第 4 题设计了如下练习: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旧报纸,提出“用几张旧报纸拼出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这一要求后,引导学生先讨论具体的做法,再让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去制作,最后用拼成的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黑板、门窗等面积。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课上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耗时长,老师们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个练习往往会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并自主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面积。为了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对于这个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1、将“动手实践”前置:认识面积单位新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实际情况,所用材料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只要求“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即可,制作完成后,先用拼成的正方形测量自己卧室的面积、餐桌的面积等。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将“作品”都带到了教室。我发现,制作材料各不相同,有用旧报纸、旧挂历纸拼的,有用整块布料剪的,甚至有一个孩子用画有自己的国画作品的宣纸拼了一个“正方形” ,喜滋滋地跑来向我展示她的国画作品,我向她翘起了大拇指。2、新课教学中,当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要求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1 平方米的正方形” ,汇报预习时的动手实践作业时,课堂里的气氛一下子“HIGH”起来。让孩子们找找教室里哪里的面积大约 1 平方米时,孩子们找到了水磨石地面上的格子(比 1 平方米略大) 、小块移动黑板、玻璃窗、宣传版面此处, 我还安排了两个小环节:(1)估一估:1 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先估再试。学生目测后较多地估计可以站5 个、6 个的。最后站一站、数一数,发现 1 平方米的布料上竟然站了 16 个小朋友。通过这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 1 平方米实际大小的感知。(2)量一量:测量黑板面积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分米”合适吗?用“1 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教室前面整块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先估再量。为方便测量,指定三人一组,在黑板上摊上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根据情况逐步增加测量的小组。孩子们踊跃举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最后,有四个小组合作测量了黑板的面积。其他的孩子负责报告整块黑板的面积。通过合作,孩子们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块大黑板的面积大约 4 平方米。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仅仅放在嘴边。当儿童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心灵体悟时,他们才是真正的学生。将“动手实践”前置,在预习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起点,为课堂中动手测量环节的顺利开展,可以给课堂带来深度。学生分组合作测量黑板的面积,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检验了先前的估计,积累了测量面积的经验,加深了对“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也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了一定的伏笔:生活中,如果对较大的面积都像这样测量的话,非常麻烦,有必要探索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