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 17 章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7.1 复习笔记复习笔记 一、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微观基础 1.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1)定义 市场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2)分类 个人(或居民家庭)。 a. 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 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 b. 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因为: a. 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 b. 另一方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 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a. 政府以交易活动的“第三方”身份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维护交易秩序,是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b. 政府以调节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国民经济的 稳定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 目的,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 c. 政府所需的资源及消费品,除运用权力手段程度不等地通过无偿调拨途径获取外, 还借助于市场交易途径即政府采购获得。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微观基础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 经济单位。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 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 。 3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是市场 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的最基础的部分。 (2)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 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交易主体 的“个体”或“个体单位”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 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 1.居民居民 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Household),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 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 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 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2)从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投资主体。 b.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在一定意义上,居民也不是真正的收益主体。 d.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 要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自主决策权的经济主体,就需要进 行相关的体制改革: a. 要解放思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畅通投融资渠道,在 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过程中,使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之一。 b. 要通过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 正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主体。 c.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收益主体之一。 d. 通过流通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 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 2. 企业企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 对国有企业认识的误区 a. 一方面,将国有企业等同于国有经济,将国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将国有制视为公有 制的高级形式; b. 另一方面,忽视生产力的水平和要求,把实行国有制、扩大国有经济和不断拓展国 有企业的分布范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地位 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国民经 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基本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必须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 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一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非国有企业 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微观基础。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确认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公有制企业,还包括大量的非公 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不同的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同的微观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微观基础的转 变,最终建立起支撑新体制框架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企业,应该是 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因而,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其中心环节是将支撑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国有企业,转变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 应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独立法人,以构造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4)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 基本特征 a. 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b. 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 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c. 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 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d. 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 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形成前提 企业形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关键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 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 三、国有企业改革三、国有企业改革 1.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1)产权不清。虽然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 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因而 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 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 部门手中。 (3)责、权、利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 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 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4)管理不科学。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 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能 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 根据在各个时期所确立的改革目标、理论依据、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差异性,20 多年来 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分为四个阶段: (1)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 年)。所谓“放权” ,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 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所谓“让利” ,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扩大企业自 主支配的财力,以增强企业的动力。 (2)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 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 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 “拨改贷” ,目的是硬化企业 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 (3)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 (19851992 年)。按照当 时理论界提出的“两权分离”理论(即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 营权分离),试图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 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 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 (1)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 度。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2)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 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 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3)制度安排 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 保护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 行为的作用。 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 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替代的可能。 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得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 紧密相关,让经营管理者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 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其信息披露制 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我国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 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7.2 课后习题详解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一、概念题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 3公司治理结构 二、问答题二、问答题 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微观基础? 3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4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 结构的异同。 5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一、概念题 1.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答:答: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 抽象地概括为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 的供给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相对复杂。 政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