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 2525 课课桃花桃花 源记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 25 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间:30 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原是_中的_。作者是_朝的_。是著名的_。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 ,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 3 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 , “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 , “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 25 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间:30 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原是_中的_。作者是_朝的_。是著名的_。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 ,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 3 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 , “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 , “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 25 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间:30 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原是_中的_。作者是_朝的_。是著名的_。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 ,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 3 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 , “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 , “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