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选用教材: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以往教材: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目 录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第十章 城市公共空间第十一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主要参考书: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英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冯文炯 等译,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同济大学等: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1979 城市规划与相关专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 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 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 (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 之义也。” 堪舆:天地;风水)如何学好城市规划?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实践注意知识积累什么是城市?城市是依据一定的生产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区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 = 城+市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城 市与乡村 1、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2、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业的社会组织形式;3、是一定地域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4、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5、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的基本特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聚居与原始聚落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 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 5000年前)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 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埃及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当时城市的职能:城市的选址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 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 、居,必参相得也。 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 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 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 虚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早期的城市巴比伦城(西亚) 米列都城(古希腊) 雅典卫城 罗马营寨 庞贝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巴比伦城曾经是两河流域的明珠。它傍幼发拉底河而 建,湍湍流过的河水从城中穿过,既给城市增添了姿色, 提供了水源,又为城市的安全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整座城 市规模宏大,占地达2100英亩。一条长约18公里、高约3米 的城墙围绕着整个城市。每隔44米有一个塔楼,整个内城 的塔楼共有360座。整个城墙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墙又分为 三重,最厚的达7.8米,最薄的也有3.3米,上面建有较小的 战垛以利于隐蔽射击。内城墙为内外两道砖砌的围墙,其 间建有壕沟和土围。沿内城墙外侧有护城河,河面宽窄不 一,在20米到80米之间。当强敌进攻时,它可以放水淹没 城市周围的地区,使敌人无法靠近城墙。幼发拉底河把整 个城区分成两部分。河西为新城,河东为旧城,由架在河 上的一座五根石墩支撑着的大桥连通着。据希罗多德记载,巴比伦城共有100多座城门, 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城市的北门伊什塔尔门。伊什 塔尔是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整个城 门是由两个形式和规模完全一样的门并联组成,高达 12米。每道门有4个望楼,望楼和望楼之间有拱形过 道相连。墙外壁都是用色彩艳丽的彩釉砖砌成。门墙 和塔楼上嵌满蓝青色的琉璃砖,砖上饰有野牛和龙等 兽类的浮雕。每块浮雕高约90厘米,共有575座。整 座伊什塔尔门显得雄伟、端庄,色彩绚烂夺目,给人 以大气磅礴、坚不可摧的印象。目前,伊拉克政府在 巴比伦遗址的入口处已按原样重建了伊什塔尔门。游 人驻足门前,无不为巴比伦的精美艺术所折服。 进入伊什塔尔门,是一条从南到北的中央大道。它像一 条中轴线将城内星罗棋布的建筑依次联结起来,形成规模对 称的格局。这条大道在当时是供宗教游行用的,称为“圣道” 。它是用1.05米见方的石灰石铺成,中央石板是白色和玫瑰色 的,两边则是红色。石板上还刻有楔形铭文。圣道两旁的墙 上装饰着白色和金色的狮子像。难怪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科 尔德韦在见到“圣道”遗址时,惊叹这条中央大道是世界建筑 史上的杰作,惊呼它甚至比任何一条罗马大道还要宽阔。“圣 道”的尽头就是著名的马尔都克神庙的寺塔和巴比伦塔。后人 猜测,巴比伦人之所以把“圣道”修得如此平坦,如此宽阔, 除了交通方便外,更重要的也许是想博得神灵的欢心和恩惠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的内墙和外墙各有一处 王宫,称为北宫苑、南宫苑,其中以南苑最为著名。它 长50米、宽15米。整个宫苑建有五大院落。其间,各种 形式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第三重院落就是尼 布甲尼撒二世的正殿,王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墙正中。 在南宫苑的一侧就是闻名遐迩的“空中花园”。整个巴比 伦城除了穷人的住房外,富贵人家、神庙、王宫、城墙 都是用上了釉的彩色砖块修成。它们五颜六色,有的还 镶有动植物图案,十分耀眼夺目。整座巴比伦城屹立在 土黄色的两河平原上,尤其显得宏伟华丽。难怪希罗多 德衷心赞叹:“就其壮丽而言,它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 他城市难以相比的。” (节选自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然而,由于用砖作建筑材料,巴比伦城不可避免地没 有古埃及的巨石建筑来得坚固和恒久。公元前539年,波 斯人占领巴比伦城,巴比伦城开始失去往目的辉煌。到亚 历山大大帝时期,巴比伦城逐渐沦为战场,农业凋敝。到 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城开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渐 离去。再后来,滚滚黄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 伦城。直到20世纪初,这颗被掩埋了将近2600年的两河明 珠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见天日。中世纪的城市佛罗伦萨(意大利) 提姆加得(罗马帝国时,今阿尔及利亚) 威尼斯 锡耶纳(意大利) 巴黎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工业城市的诞生 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曼彻斯特、 伯明翰、利物浦等 城市化现象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5000年中,城市人口大约只占10%左右,而产业革命后的约300年中,城市人口已发展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国家已达到7090%。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早期城市发展-防御要求封建社会的城市-阶级的分化和对抗近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两次劳动大分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1.2.城市的基本构成1.2.1.城市的物质构成是指组成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形成的空间环境。公共领域的物质构成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 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的物质构成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城市物质构成的两个空间属性(可达性、外部效应)1.2.2.城市的社会构成是指城市社会中家庭、人口等要素的空间 分布。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经济地位、家庭类 型、种族背景)城市社会环境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 核心化、生活闲暇化)1.2.3.城市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n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经济部类;n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经济部类;n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经济部类。两大部类n基本部类:满足来自城市以外的商品或服务需求;n非基本部类:满足城市内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城市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1.3.城市化1.3.1.城市化的含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因此,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因此,他们把城市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市的集中。n我们认为: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它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性质的变化。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协作,使生产力合理配置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合理的规模使生产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发达迅速的交通使世界变小了 八十天环游地球到一天到达美国便捷迅速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世界城市连为一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有高标准的消费城市 旅游城市 休闲、赌特殊性质的城市 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城市化的过程1.3.2.城市化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U/P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 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 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