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震害调查组披露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震害调查组披露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 重原因重原因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周海滨/北京、四川报道记者近日获得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报告。在调查组所调查的 54 处政府建筑中,有 13%(7 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 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 57%(25 处),是政府建筑的 4 倍多。数据显示学校震害最严重去年 512 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专家赶赴四川,并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结构方面专家,先后分三批开展建筑震害调查。调查组将震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可以使用、加固后使用、停止使用和立即拆除。对于所查访的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学校、政府、商住、工厂、医院、其他公建 7 类。根据论文所列出的建筑震害情况统计列表,中国经济周刊计算得出,在调查组查访的 384处建筑中,有 44 处是学校建筑。统计列表给出的数据显示,在 44 处学校建筑中,可以使用的占18%(8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 25%(11 处),停止使用的占 23%(10 处),立即拆除的占 34%(15 处)。与此相对应,54 处政府建筑的各项比例为:可以使用的占 44%(24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43%(23 处),停止使用的占 9%(5 处),立即拆除的占 4%(2 处)。论文还指出,从建筑使用用途上来看,学校和工业建筑的震害最严重。震区的学校建筑主要以砌体结构为主,加上建筑上的大开间、大门窗洞、外挑走廊,有时甚至无抗震构造措施,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乡镇的工业厂房多为砌体结构,规模不大而且多为人员较少的车间,因此其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很低,导致震害较为严重。政府机构多用框架结构,其震害最轻。其他类型建筑的震害介于这两类建筑之间。震后以来,国内外有舆论直指震区建筑质量问题。对于被质疑的“豆腐渣工程”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地震中校舍倒塌属于不可避免的天灾。该论文执笔人、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陆新征副教授认为,地震校舍损毁严重不是我国地震设防目标和手段的问题,问题在于设防目标和手段在具体地区的应用。他表示,受我国国情、国力限制,很多地区的设防烈度实际上偏低 0.5 度-1度,应该+1.5 度甚至 2 度。专家称多原因造成教室倒塌调查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冯鹏接受采访时表示,教室由于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地震中倒塌多。“一直以来,我国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普通建筑是一样的。而在日本,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比普通建筑高一度。应当把学校建成紧急避难场所,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冯鹏建议。记者了解到,XX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其中将学校校舍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提高到重点设防类,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要高于本地 1 度。“单纯质量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 ,冯鹏认为,一是由于教室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二是和建设年代有关,上世纪 90 年代初建造的希望小学是按“89 规范”来做的,倒塌情况并不严重。而那些不按规范或更早年代的学校,则毁坏严重。此外,工程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所有的工程都和工程质量有关” ,冯鹏表示。国内一家建筑科研机构的一位专家表示,曾在地震后被派往灾区进行调研,他说,凡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正规设计、且施工质量有保障的房屋,在高烈度地区大部分做到了开裂而不倒塌,在低烈度地区震害程度大部分较轻。 “一所坍塌严重的学校所在地的另一所希望小学,同样的结构,却只有轻微裂缝,完全不像劫后余生的样子。 ”他表示。 “考察中,确实发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如配料上的偷工减料,还有的不按抗震要求施工、操作上的不合理,使得震害雪上加霜。 ”提高设防水平受制经济水平据冯鹏介绍,目前我国大城市中仅有北京等少数城市的抗震设防为 8 度,全国省会城市中只有海口是 8.5 度。抗震设防度越高,抗震能力就越强。此前,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就提出,大规模提高我国建设安全度。“从 8 度到 9 度,一度之差,建筑的荷载却可增加一倍。 ”冯鹏也表示,提高抗震设防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89 规范”实施前后,盖一座房子所花的钱要提高 20-30%以上,因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需要增加基建投入。公开资料显示,抗震烈度每增加一度,结构的成本可能要增加 5%-10%左右。“山西有很多地方是 9 度区,没有人愿意去做投资,原因就是建造成本太大。从 6 度提高到 7 度,所需成本不是非常大,从 7 度到 8 度,成本就会很大。 ”冯鹏坦言。目前我国房屋建造一般都是仅满足国家最低设防标准,冯鹏建议,国家应该鼓励业主自己选择盖更加安全的房子,选择更高级别的设防标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周海滨/北京、四川报道记者近日获得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报告。在调查组所调查的 54 处政府建筑中,有 13%(7 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 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 57%(25 处),是政府建筑的 4 倍多。数据显示学校震害最严重去年 512 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专家赶赴四川,并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结构方面专家,先后分三批开展建筑震害调查。调查组将震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可以使用、加固后使用、停止使用和立即拆除。对于所查访的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学校、政府、商住、工厂、医院、其他公建 7 类。根据论文所列出的建筑震害情况统计列表,中国经济周刊计算得出,在调查组查访的 384处建筑中,有 44 处是学校建筑。统计列表给出的数据显示,在 44 处学校建筑中,可以使用的占18%(8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 25%(11 处),停止使用的占 23%(10 处),立即拆除的占 34%(15 处)。与此相对应,54 处政府建筑的各项比例为:可以使用的占 44%(24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43%(23 处),停止使用的占 9%(5 处),立即拆除的占 4%(2 处)。论文还指出,从建筑使用用途上来看,学校和工业建筑的震害最严重。震区的学校建筑主要以砌体结构为主,加上建筑上的大开间、大门窗洞、外挑走廊,有时甚至无抗震构造措施,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乡镇的工业厂房多为砌体结构,规模不大而且多为人员较少的车间,因此其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很低,导致震害较为严重。政府机构多用框架结构,其震害最轻。其他类型建筑的震害介于这两类建筑之间。震后以来,国内外有舆论直指震区建筑质量问题。对于被质疑的“豆腐渣工程”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地震中校舍倒塌属于不可避免的天灾。该论文执笔人、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陆新征副教授认为,地震校舍损毁严重不是我国地震设防目标和手段的问题,问题在于设防目标和手段在具体地区的应用。他表示,受我国国情、国力限制,很多地区的设防烈度实际上偏低 0.5 度-1度,应该+1.5 度甚至 2 度。专家称多原因造成教室倒塌调查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冯鹏接受采访时表示,教室由于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地震中倒塌多。“一直以来,我国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普通建筑是一样的。而在日本,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比普通建筑高一度。应当把学校建成紧急避难场所,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冯鹏建议。记者了解到,XX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其中将学校校舍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提高到重点设防类,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要高于本地 1 度。“单纯质量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 ,冯鹏认为,一是由于教室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二是和建设年代有关,上世纪 90 年代初建造的希望小学是按“89 规范”来做的,倒塌情况并不严重。而那些不按规范或更早年代的学校,则毁坏严重。此外,工程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所有的工程都和工程质量有关” ,冯鹏表示。国内一家建筑科研机构的一位专家表示,曾在地震后被派往灾区进行调研,他说,凡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正规设计、且施工质量有保障的房屋,在高烈度地区大部分做到了开裂而不倒塌,在低烈度地区震害程度大部分较轻。 “一所坍塌严重的学校所在地的另一所希望小学,同样的结构,却只有轻微裂缝,完全不像劫后余生的样子。 ”他表示。 “考察中,确实发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如配料上的偷工减料,还有的不按抗震要求施工、操作上的不合理,使得震害雪上加霜。 ”提高设防水平受制经济水平据冯鹏介绍,目前我国大城市中仅有北京等少数城市的抗震设防为 8 度,全国省会城市中只有海口是 8.5 度。抗震设防度越高,抗震能力就越强。此前,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就提出,大规模提高我国建设安全度。“从 8 度到 9 度,一度之差,建筑的荷载却可增加一倍。 ”冯鹏也表示,提高抗震设防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89 规范”实施前后,盖一座房子所花的钱要提高 20-30%以上,因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需要增加基建投入。公开资料显示,抗震烈度每增加一度,结构的成本可能要增加 5%-10%左右。“山西有很多地方是 9 度区,没有人愿意去做投资,原因就是建造成本太大。从 6 度提高到 7 度,所需成本不是非常大,从 7 度到 8 度,成本就会很大。 ”冯鹏坦言。目前我国房屋建造一般都是仅满足国家最低设防标准,冯鹏建议,国家应该鼓励业主自己选择盖更加安全的房子,选择更高级别的设防标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周海滨/北京、四川报道记者近日获得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报告。在调查组所调查的 54 处政府建筑中,有 13%(7 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 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 57%(25 处),是政府建筑的 4 倍多。数据显示学校震害最严重去年 512 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专家赶赴四川,并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结构方面专家,先后分三批开展建筑震害调查。调查组将震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可以使用、加固后使用、停止使用和立即拆除。对于所查访的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学校、政府、商住、工厂、医院、其他公建 7 类。根据论文所列出的建筑震害情况统计列表,中国经济周刊计算得出,在调查组查访的 384处建筑中,有 44 处是学校建筑。统计列表给出的数据显示,在 44 处学校建筑中,可以使用的占18%(8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 25%(11 处),停止使用的占 23%(10 处),立即拆除的占 34%(15 处)。与此相对应,54 处政府建筑的各项比例为:可以使用的占 44%(24 处),加固后使用的占43%(23 处),停止使用的占 9%(5 处),立即拆除的占 4%(2 处)。论文还指出,从建筑使用用途上来看,学校和工业建筑的震害最严重。震区的学校建筑主要以砌体结构为主,加上建筑上的大开间、大门窗洞、外挑走廊,有时甚至无抗震构造措施,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乡镇的工业厂房多为砌体结构,规模不大而且多为人员较少的车间,因此其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很低,导致震害较为严重。政府机构多用框架结构,其震害最轻。其他类型建筑的震害介于这两类建筑之间。震后以来,国内外有舆论直指震区建筑质量问题。对于被质疑的“豆腐渣工程”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地震中校舍倒塌属于不可避免的天灾。该论文执笔人、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陆新征副教授认为,地震校舍损毁严重不是我国地震设防目标和手段的问题,问题在于设防目标和手段在具体地区的应用。他表示,受我国国情、国力限制,很多地区的设防烈度实际上偏低 0.5 度-1度,应该+1.5 度甚至 2 度。专家称多原因造成教室倒塌调查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冯鹏接受采访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