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瑕不掩瑜瑕不掩瑜”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 成发展软肋成发展软肋9 月 13 日,教育部在杭州举办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这个会议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改革与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的第一次工作会,希望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一缕清风。 ”这是一位参加会议的校长对记者谈到的感受,对于高职下一轮的建设也充满着期待。今年是高职发展的整整第 30 个年头。XX 年,全国高职院校已达 1200 多所,在校生数达 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项统计显示,仅最近 10 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 1300 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效不可小觑。一位示范高职的校长对记者说:“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前一阶段做大发展方面没有悬疑,关键是在下一轮建设中如何做强、做精。 ”现状:学校与行业、企业初步双赢“交通运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延华在会上介绍说,目前,全国有 33 所交通高等职业院校在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的调查显示,交通工程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和汽车维修业的技术经理 60%来源于交通职业院校。为此交通部提出“宁可少修一段路,少建一个深水码头,也要拿钱出来办教育” 。江苏省把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作为目标。作为经济大省,在发展高职教育上,江苏也显得“财大” 、 “气粗”:所谓“财大”就是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3 倍以上,每所省级示范院校投入 1000 万专项经费,为 32 所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 41 亿元等等;所谓“气粗”就是借助江苏职业教育发端于民族工业的的传统,继承并光大上世纪初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 、 “做学合一”的职教理念,以及张謇先生提出“学必期于用” 、 “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铁路修到哪里,合作就延伸到哪里”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济师扈振衣的说法一点不夸张。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中央企业,企业在 XX 年“世界企业 500 强”排名第 133 位, “中国企业 500 强”排名第 8 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铁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施工生产第一线,急需“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懂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建共同实施“六同”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中国铁建全过程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教师:做强做精的“软肋”高职教育的成就用“瑕不掩瑜”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但是半壁江山的取得难掩再次发展的尴尬。有专家说,高职做强做精固然需要硬件建设的加强,但是软件建设不容忽视。更有学者提出:高职“硬件”发展需要“软”建设, “软件”需要“硬”建设。困扰高职发展的因素很多,体制建设、内涵发展都是主要内容,质量、结构、特色更是新一轮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具体来看新一轮建设的软肋依旧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建设。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XX 年)显示,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XX 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 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 38.2%,如果考虑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高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在教师构成上, “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 80%,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 29.9%的比例距此相去甚远。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目前,除少数地方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与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体制限制, “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尤其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目前,我国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为此,有专家建议,应按照学校规模重新核定专任教师编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制定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以及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建立兼职专业教师的兼薪制度。9 月 13 日,教育部在杭州举办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这个会议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改革与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的第一次工作会,希望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一缕清风。 ”这是一位参加会议的校长对记者谈到的感受,对于高职下一轮的建设也充满着期待。今年是高职发展的整整第 30 个年头。XX 年,全国高职院校已达 1200 多所,在校生数达 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项统计显示,仅最近 10 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 1300 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效不可小觑。一位示范高职的校长对记者说:“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前一阶段做大发展方面没有悬疑,关键是在下一轮建设中如何做强、做精。 ”现状:学校与行业、企业初步双赢“交通运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延华在会上介绍说,目前,全国有 33 所交通高等职业院校在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的调查显示,交通工程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和汽车维修业的技术经理 60%来源于交通职业院校。为此交通部提出“宁可少修一段路,少建一个深水码头,也要拿钱出来办教育” 。江苏省把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作为目标。作为经济大省,在发展高职教育上,江苏也显得“财大” 、 “气粗”:所谓“财大”就是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3 倍以上,每所省级示范院校投入 1000 万专项经费,为 32 所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 41 亿元等等;所谓“气粗”就是借助江苏职业教育发端于民族工业的的传统,继承并光大上世纪初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 、 “做学合一”的职教理念,以及张謇先生提出“学必期于用” 、 “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铁路修到哪里,合作就延伸到哪里”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济师扈振衣的说法一点不夸张。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中央企业,企业在 XX 年“世界企业 500 强”排名第 133 位, “中国企业 500 强”排名第 8 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铁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施工生产第一线,急需“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懂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建共同实施“六同”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中国铁建全过程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教师:做强做精的“软肋”高职教育的成就用“瑕不掩瑜”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但是半壁江山的取得难掩再次发展的尴尬。有专家说,高职做强做精固然需要硬件建设的加强,但是软件建设不容忽视。更有学者提出:高职“硬件”发展需要“软”建设, “软件”需要“硬”建设。困扰高职发展的因素很多,体制建设、内涵发展都是主要内容,质量、结构、特色更是新一轮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具体来看新一轮建设的软肋依旧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建设。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XX 年)显示,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XX 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 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 38.2%,如果考虑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高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在教师构成上, “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 80%,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 29.9%的比例距此相去甚远。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目前,除少数地方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与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体制限制, “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尤其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目前,我国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为此,有专家建议,应按照学校规模重新核定专任教师编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制定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以及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建立兼职专业教师的兼薪制度。9 月 13 日,教育部在杭州举办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这个会议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改革与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的第一次工作会,希望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一缕清风。 ”这是一位参加会议的校长对记者谈到的感受,对于高职下一轮的建设也充满着期待。今年是高职发展的整整第 30 个年头。XX 年,全国高职院校已达 1200 多所,在校生数达 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项统计显示,仅最近 10 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 1300 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效不可小觑。一位示范高职的校长对记者说:“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前一阶段做大发展方面没有悬疑,关键是在下一轮建设中如何做强、做精。 ”现状:学校与行业、企业初步双赢“交通运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延华在会上介绍说,目前,全国有 33 所交通高等职业院校在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的调查显示,交通工程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和汽车维修业的技术经理 60%来源于交通职业院校。为此交通部提出“宁可少修一段路,少建一个深水码头,也要拿钱出来办教育” 。江苏省把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作为目标。作为经济大省,在发展高职教育上,江苏也显得“财大” 、 “气粗”:所谓“财大”就是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3 倍以上,每所省级示范院校投入 1000 万专项经费,为 32 所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 41 亿元等等;所谓“气粗”就是借助江苏职业教育发端于民族工业的的传统,继承并光大上世纪初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 、 “做学合一”的职教理念,以及张謇先生提出“学必期于用” 、 “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铁路修到哪里,合作就延伸到哪里”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济师扈振衣的说法一点不夸张。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中央企业,企业在 XX 年“世界企业 500 强”排名第 133 位, “中国企业 500 强”排名第 8 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铁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