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5页 / 共92页
第6页 / 共92页
第7页 / 共92页
第8页 / 共92页
第9页 / 共92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 江立庚l对“农民、农村、农业”的认识l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建设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 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建设的措施和保 障制度l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建设讨论农业科技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及社会事业与农村社会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村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一、农民的定义1、农民是一种职业。 作为一种职业,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 是传统农业社会沿袭的基本看法。 说文解字曰:“农者,耕也、种也。”汉书食货志 载:“辟土植谷者曰农。” 美国乡村社会变迁:“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 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 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 分都是自己消费的。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 一个意思”。 “土”是农民的命根,他们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和 专门从事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生产劳动。这是 他们最普通的谋生方式。 2、农民是一个阶级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又是一个阶级,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实现“耕者有其田”,成了国家的主人。 农民3、农民是一种户籍身份农民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只有农村户口,以“乡下人”角色与“城里人”相比较,受着一种“二等公民”莫名的歧视。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定了农民的身份,他们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上,难于改变。 农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我国农民的职业、阶级和身份三者 是融为一体的,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在较低层。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制度的深入改革,农民自 主权和社会流动增强了,职业也从单一走向多元,这种三位一体 的农民才发生了分化。因而,农民概念的内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当代农民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指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林、牧、副、渔)业 生产的劳动者,这是狭义的农民; 属于农村户口,并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 指农村总人口,这是最广义的农民(包括城市职工到农村承 包荒山、荒地)。农民4、发达国家的农民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农民是相对于城市来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 所谓农民,如果整个社会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没有农民了 。在发达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不存在 ,目前在农村中从事家庭经营的是以营利和参与市场交换为 生产目的的农业劳动者。这种家庭经营从本质上说已属于一 种“企业”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 )。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 ,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 在加快,但农业大国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目前 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中国农村的劳动者正在发生 大规模的分化,但中国农民远未到终结的格局。农民5、农民并等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后者如回乡居住的离退休人员、在城镇工作但居住在农村的各类人员等。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一是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二是他们受现代文 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有其特点;三是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殖业等,他们与农民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农民农民二、农民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农民的社会地位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1949年之前, 地主、富农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0%,贫雇农占70%,中 农占20%。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是主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 化,农村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地主、富农作为阶 级已经被消灭,农民由小生产者变成了合作农民。他们是 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阶级。农民在我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使中国农民完成了由封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实现了“耕作有其田”的宿愿,摆脱了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依附,成了以个体小私有制为基础的自主劳动者。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农民的社会地位再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转变为集体农民。农民成了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合作社社员。 农民1958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演变为人民公社制下的集 体劳动者-公社社员。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广大农村实行单一 的集体所有制,农民的生活消费品按工分配,收入差别很小; 农民的社会身份不是由经济条件所决定,而是由政治条件及其 表现所决定;农村数亿农民之间事实上已不再具有明显的社会 等级差异,每个农民都是“社员”,彼此在社会结构上都是同构 性的。这种均质同构的状况,似乎使所有农民实现了平等,但 在这貌似平等的表面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限制农 民的流动,严重地扼制了农民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挥;村社区 之间的同质同构,失去了横向的功能互赖纽带;行政统摄,影 响了农村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这在事实上造成 了农民个人对公社的全面依附和公社对农民个人的人身控制。 农村的发展缺乏活力,农民生活普遍处于贫困之中,衣食住行 一贯制,几十年没什么改变。农民第三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决策权和选择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迅速地走了致富道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掀起“民工潮”,推进村民自治,这些农民的创造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人们的理想和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 演变的。农民的价值观念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随着社会 变迁而发生变化。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 七个方面 : 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务实亦即讲求实际。传统 的实用观和功利观,又使中国农民带有根深蒂固的狭隘 性和保守性,对政治和个人功利无关的事情持冷漠态度 ,轻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 七个方面 : 团体本位和个性的压抑。团体本位是指农民的一切行为 必须以家庭、家族利益为准绳。中国农民这种克已奉公 的价值取向,成为扶贫济困、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 渡难关、社会稳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这种群体价值 取向是以维护小农经济和家庭利益为目的,不可避免地 带有狭隘性和落后性,不合理地压抑了个人价值和创造 性。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 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坚忍不拔就是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现实,顽强与天灾人祸抗争,并力争取胜。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的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又限制或约束了自身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农民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面对新生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 方面 : 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 流动。正如费孝通指出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 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 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安土重迁的地缘观念在中国农民身上十分突出,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保守性,表现为种 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 方面 : 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中国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农民 ,信奉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规范,倡导道 德名分、中庸之道、要真诚待人、互帮互助、扶贫济困、尊 老爱幼等品德,协调好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对于大胆竞争 、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等行为,则往往予以贬抑和排斥。 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 方面 : 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追求财富和地位平均是中国 农民心理深层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政治理念。与此同时,他 们的心理深层又潜藏着与均平思想相背离的特权理念。受皇 权意识的支配,农民将均平社会的政治理想追求寄托在拥有 特权的“明君”和“清官”身上。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1、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 方面 : 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知足常乐” 的观念,崇尚“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所为“为富不仁,为仁 不富”,物质利益和道德是不相融的。另一方面,农民传统 价值观中对功利以及财富也经常有渴望和追求,并不都拒之 门外。此外,节俭和正直诚实是农民的优良品质,也是传统价值观念 的体现。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2、农民价值观念的时代更新 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 门。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城乡交流、国际交流。走出去, 也就是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城镇、走向世界,办企业,或经 商,或打工;请进来,也就是将城市和国外或地区的人(工 程、科学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财(资金)、物(设备)请进乡村来指导兴办乡镇企业或兴办三资企业,二者的目的是发展 农村经济,让农富裕起来。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 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 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2、农民价值观念的时代更新 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 程中,农民走南闯北,遵循“一切决定于市场,一切为了用 户”乡镇企业的经营方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并蠃得了市 场 。 竞争观念。优胜劣汰、互相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条原则。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意识明显地增强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产)”、“以变应变、开拓 经营”等是农民在竞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怕担风险的旧观念,在竞争浪潮中失去了根基, 正在为面向未来、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新观念所取代。 农民农民三、农民的价值观念 2、农民价值观念的时代更新 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 确立。逐民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渠道,了解信息,开发信息 资源,掌握,以信息流带动了资金流和物资流的运转,提高 了资金物资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契约观念等也都逐渐为现代农民认同 和确立。 农业一、农业的概念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换句话说,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一、农业概念 农业生产过程就是生物利用太阳能,把无机物 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物质和能 量的转化过程。太阳的光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把土壤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动物则消费 这些有机物,通过自身的消化合成作用,转化成经 济价值更高的如蛋白质、脂肪等的营养物质。动物 的排泄物和植物的桔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再度 为植物所吸收。通过这些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 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既促进了动植物的 不断繁衍,又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