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建筑史主讲人:刘春英 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2008.8.28欧洲中世纪建筑395年古罗马分裂东罗马:君士坦丁堡, 希腊语系,正教, 古罗马的穹顶结构 和集中式形制西罗马:罗马城, 拉丁语系,天主教, 古罗马的拱顶结构 和巴西利亚形制拜占庭建筑时代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于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名君 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步分。东 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也是东正教的中心。拜 占庭帝国存在于3301453年,46世纪为建筑繁荣期 。 成就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 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 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结构方式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集中式:有一个突出的部分统领建筑全局,例 如大体量的穹顶,而且这种集中式的建筑都是对 称形式的。这里说的集中,可以联系到“蒙古包 ”,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给人的强烈的向内聚合 的感觉,所以称其为集中式。四周围即使有其他 建筑 也是对称设置围绕着中心。穹顶结构穹顶: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个 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重 量完全由4个券下面的柱墩承担。这个结构方案不 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 洁,而且把荷载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 连续的承重墙。它对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作出 巨大的贡献。 鼓座: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 在鼓座上端。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 及重新诠释。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 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 点的相切穹顶,它的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 墩承担,这一结构不仅使穹顶与方形平面的承接 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也将荷载集中至四座柱 墩上,而不是由连续的石砌墙承重。 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 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 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如威尼斯的圣马 克教堂。玻璃马塞克 :它是用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 玻璃小块间隙比较宽,因而马塞克壁画砌筑感很 强,同建筑十分协调。但它大多不表现空间,无 深度层次,构图不很严谨。 粉画:不很重要的教堂,墙面抹灰,作粉画。粉画 有两种:一种伺灰浆干了之后画,质量不很好; 一种在灰浆将干未干时画,比较持久,质量很高 。 拉温那的圣维达来教堂的马塞克彩色镶嵌是拜占 庭艺术的代表作。 石雕: 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他 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在它们上面做雕 刻装饰,题材以几何图案或呈式化的植物为主。 雕饰手法特点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而 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 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 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 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 ,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 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 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 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 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 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 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 公共建筑成宗教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 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 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 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 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 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 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 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 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 由。第四个特点: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 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 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 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 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代表实例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欧等东正教国家的教堂采用改进了的拜占庭式风格。一般教堂规 模都较小,其特点:外部造型多为饱满的 穹顶高举在拉长的鼓座之上,统率整体形 成中心垂直轴线,形成集中式构图。圣索非亚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 的代表是君士坦丁 堡的圣索菲亚大教 堂,是东正教的中 心教堂。是拜占庭 帝国极盛时代的纪 念碑。圣索菲亚教 堂是集中式的,东 西长77.0米,南北 长71.0米。布局属 于以穹隆覆盖的巴 西利卡式。 成就:结构体系:集中式的,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 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南北方向则以 18.3m深的两 片墙垛抵住侧推力 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中央穹顶下的空 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的,而同东西两侧半穹顶下的空 间则完全连续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 需要。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 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集中统一。南北两侧的空间 透过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他们内部又有柱廊作划分。穹 顶底脚,每两肋之间都有窗子,是内部唯一光源,在普遍 的幽暗朦胧之中,这圈窗子使宛如不惜依托漂浮在空中。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玻璃马赛克和粉画。 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 。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 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 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 ,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 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 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 西欧中世纪建筑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时期 (西罗马帝国末年 到10世纪)罗曼时期 (12世纪之前)哥特时期 (12世纪之后)早期基督教时期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 它分为几个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 侧窄点,是侧廊。 拉丁十字:一种形式,竖道比横道长的多,外 廊多为巴西利卡,信徒所在的大厅比圣坛和祭坛 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特点是:它是继承了古 罗马末年的初期基督教教堂的形式,多为巴西利 卡式,教堂的横道短竖道长,且都装饰华丽,并 用柱子向中间集中,人为造就神圣的感觉。拉丁十字早期主要流行于西欧天主教堂罗曼建筑即罗马风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西面有 一、二个钟楼,为减轻建筑体型的封闭沉 重感,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券拱 技术,如半圆拱、十字拱或简化的柱式和装 饰,墙体巨大而厚实,窗口窄小、朴素的 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 又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 秘气氛。实例:比萨主教堂群筒形拱在古罗马时期,产生了 天然的混凝土,所以, 拱和穹顶都大大发展了 。最初,是筒形拱和穹 顶,但是它们很重,而 且是整体的,连续的, 需要连续的承重墙来支 撑它们。 券十字拱券柱式比萨教堂 意大利罗马风建 筑的主要代表, 是一组杰出的建 筑群,由教堂、 洗礼堂、钟塔组 成,其形式统一 ,造型精致。灯 塔因地基原因倾 斜而出名,又称 斜塔。结构上的不足: 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很厚重,不仅浪费 石材,且连带着墙垣也很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 封闭。 内部空间较狭隘。 堡垒般粗苯的外形,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把教堂作独立斗争 的纪念碑来装饰和赞美城市的愿望。 中厅两侧的支柱大小相同,开间大小套叠,形式不够单纯 。 用了骨架券后,每个间的十字拱顶因对角直径较大的券高 于四边直径较小的券而中央隆起,空间不够简洁。 东端圣坛和它后面的环廊、礼拜室等,由于形状复杂,不 易用筒形拱或十字拱覆盖。哥特建筑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 的影响,而以来自东方的尖券、尖形肋骨 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 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特点。结构特点: 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 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省了,拱 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小多了。 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侧廊外墙也因 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因而结构进一步减轻, 材料进一步节省。 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十字券),尖 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 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空灵、纤瘦、高耸 、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 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 的功绩。 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 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 ,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 ,而奔赴“天国乐土”。 肋架拱当需要大量粗笨劳力的 天然混凝土不用了以后, 转向了更高明的技术来减 轻结构,节约石材和模架 ,求得经济效益。券拱又 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 肋架拱。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 分为承重部分和维护部分 ,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把 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 重墙 骨架券: 先说拱券,两个柱子上(或者两面平行的墙)可以做一个半 圆形的拱券,用来承受屋顶的重量,拱券是古罗马时期出现 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将屋顶的跨度做的很大。同时由于是半 圆形券,拱的高度就是跨度的一半。 然后说“尖拱”,拱的形状不是半圆,而是由两段弧拼在一 起,有两个圆心,弧的交点就成为一个尖点,是拱的最高点 。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度的限制,在力学上也是更 合理的。 而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 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 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 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了券脚 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扶壁顾名思义,就是扶持墙壁的意思。 就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 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 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 在离外墙一段距离的地方做柱子,在这个柱子和 外墙间做一道拱券,用拱券来产生向内的推力。 一般在柱子的上方还会砌上尖塔。 平时看到的哥特教堂的侧面会有许多高的尖塔, 塔与中间的建筑(中厅)间有许多弧(券),这 就是飞扶壁。 尖券:也就是肋架券都是圆形的,而是尖矢形的。尖券 的好处,一是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券脚同在一个水平 线上的不同跨度的拱和券的最高点,也就是矢尖,都在同 一个高度上。尖券的另一个好处是侧推力比半圆券小。在 罗曼教堂里,为了平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用了不少方法 ,都很笨重,而且舷舱的拱顶不能比中舱的低太多,所以 中舱上不能开比较大、比较多的高侧窗,以致中舱很阴暗 。阴暗适合当时的宗教情绪,但却不适合哥特时代的城市 市民心理。尖券减少了侧推力之后,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打 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尖券在视觉上比半圆券轻巧,更有向 上的动势,和肋架券的艺术效果完全一致。飞扶壁形制:拉丁十字式内部特点: 中厅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 发向前(神坛)、向上(圣堂)的动势。 划分突出了垂直趋势,墙墩雕成束柱形态,更加 强了垂直感。 由于结构轻巧开窗巨大,产生明朗与灿烂效果。外部特点: 西里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三段划分。山墙被 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 杆、门洞上的雕像带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 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外 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 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 天空的升腾感。 装饰雕刻满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