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第二专题主讲教师:段炼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 历史巨变同学们如何理解这段话?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早 就实现宪政了 。在辛亥革命之前 ,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 。辛亥 革命的胜利是一个偶然事件,打 断和延迟了现代化的进程。这段话被概括为 “告别革命”思想。正确看待“如果”问题 对既定历史进 程随意假设没有重大 意义,无助于正确理 解历史。 即使假设能成立, 也无法从已有历史中找 到答案。正确看待“革命”问题 革命是一种客观的 历史运动,不可能被随 心所欲制造或制止。 改良和革命是探索 国家出路的两种理念和 手段 。但改良让位于革 命符合中国近现代史发 展规律。 关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 件,见教材第57-59页。 蒋介石手里拿的什么 ?是刀。刀有什么用? 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 谁?要杀人民 人民懂得了,就照样办 理! 毛泽东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两个基本线索: (一)辛亥革命的发 生、发展和失败。 (二)资产阶级共和 国方案的形成、实践和 破产。 把握两个重点问题(先 行者和继承者的关系) :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 地位、历史意义,新民 主主义革命对它继承发 展。 (二)孙中山的历史地 位,中国共产党人对他 革命事业的继承发展。把握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新政、预备立宪、皇族内 阁、保路运动、武昌首义、清帝退位、宋案、二次 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基本概念:革命、改良、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 共和国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改良派、 北洋军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重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慈禧太后、 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 失败的原因 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 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 变。 同学们知道另外两次历史 巨变吗?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见教材第67-68页。(一)历史地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 党是近现代阶级社会 中,一定的阶级或阶 层的政治上最积极代 表,为了共同利益和 目的(特别是夺取和 保持政权),而在阶 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 组织。 英国-工党、保守党、自 由民主党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 日本-自由民主党、民主党 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共 产党、自由民主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发展 发展历程-兴中会(1894 )、华兴会(1904) 、光 复会(1904)中国 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 )国民党(1912年 )中华革命党( 1914)中国国民党 (1919)同盟会具备了政党基本要素 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 最高领袖孙中山 组织机构本部(执行、评议、司法)、 支部(国内5个、国外4个)。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社会基础:探索国家出路的人民群众同盟会的主要政绩 政治宣传: 和改良派开展大 辩论(1905-1907) ,围绕着是否要革命推翻 清政府;是否要实行共和; 是否要社会革命。 命 (教材第62-64页)。 武装斗争: 策动一系列反清起义 萍浏醴起义(1906 )、惠州七女湖起义( 1907)、镇南关起义( 1907)、河口起义( 1907)、广州起义( 1911)、策动各省独立 (1911)。(二)制定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三民主义) 这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 领,就是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 治革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 会革命)。详细内容见教材 第61-62页。科学理解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清、独立,把推翻清政府和终结 君主专制、建立独立国家相结合。但没有鲜明提出 反帝,没有认清国内敌人真面目。 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内容),第一次指出未来中国根本出路。但盲目照 搬西方政治制度,忽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 。 民生主义第一次按照西方理论解决土地问题 。但无法彻底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旧三民主义的本质是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它继承以往探索 国家出路的经验教 训,第一次比较系 统指出了,在中国 要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和建立的方 法、步骤和保障等 。(三)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 成立临时政府,选举 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清帝被迫宣布退位 开启近代中国历史新 纪元。 辛亥革命不是用旧王朝 取代新王朝,而是用新的民 主共和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 制度。 - 汪朝光 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趋势 共和制政体更符合民主本意,拥有强大生命 力。 经过长期反复较量,绝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实 行了共和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抛弃君主制。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 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 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 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 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 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 中体现。它开创了完全 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胡锦涛:在纪念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 话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主要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具体解释见教材第65-66 页)。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建立代表大地主和 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辛亥革命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失 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 主观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许多弱点和错误,包括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革命纲领(旧三民主义的缺陷) 。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亿万人 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使之 成为团结一切力量的核心。(教 材第72-74页)。二、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 伟大先行者1866年出生于广东花县。 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创立兴 中会(第一次转变,从改良到革 命)。 1905年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提 出旧三民主义。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4年创建中华革命党。 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 俄联共,改组中国国民党(第二 次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 三民主义)。 1925年病逝于北京。孙中山致力于革命事业 孙中山一生有三大爱好。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 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 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申报1925年 孙中山也致力于建设事业 孙中山代表作建国方略, 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 、民权初步组成。 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 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 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 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 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 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 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 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 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实业计划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他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来改造中国。人生两次转变); 他不懈奋斗、坚忍不拔(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坚守理想和事业);他全身心投入“振兴中华”事业中 (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统一和现代化);他开拓进取的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 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 放心态,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等,是宝贵的 精神遗产。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 山的其他评价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 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1956)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 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政治报告 (1997)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 、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 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讲话同上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革命事业 继承与发展 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领导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关 于“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 、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最忠实的继承者” 胡锦涛三、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关系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高潮,也为新 民主主义革命开启和胜利创造条件。 政治条件: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斗争 思想条件: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社会条件:有利于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和人民群众不断觉醒 组织条件: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辛亥革命 继承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未竞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 反帝封建任务,实 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在为实现国家繁荣 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本课结束,谢谢大家!本专题思考题 1.请结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科学评价“告别 革命”思想?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 巨变(也就是历史地位)? 3.如何科学评价旧三民主义? 4.如何评价孙中山? 5,请结合重要史实,谈谈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和 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6.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