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5页 / 共59页
第6页 / 共59页
第7页 / 共59页
第8页 / 共59页
第9页 / 共59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网络中的传播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 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 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 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 作目的。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主要 方式: E-mail 网上聊天 (00402n071) 即时通讯 (如QQ等)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一)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 流为主的传播 (二)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四)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五)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 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一) 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二)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与新闻传播第二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及群体传播一、组织二、组织传播功能三、组织传播媒介四、组织传播过程 组织内传播正式传播非正式传播垂直 传播水平 传播对角 传播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正式输入非正式输入正式输出非正式输出五、网络组织传播中匿名传播的兴盛1、大众传媒不能表达的内容,可以利用网络 论坛表达 2、现实生活中不满又不好在现实中与人沟通 的事情,可以利用论坛达到自己的目的 3、在传统组织传播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论坛弥补不足,加大公民参政议政 的力度,推动民主化进程 4组织可以以匿名方式设置议题、控制信息 ,达到宣传组织思想的目的 六、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一)网络中群体的形成 原有关系以网络来交往 通过网络形成的群体 (二)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承诺 情感取向 工具取向 规范取向(三)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重新赋权 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第三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 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表现为方式灵活,时间灵活。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二、网络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 (一)网络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 受者“ 传播的媒介中,“传者”和“受者”的 界线比较明确。而网络传播则界限 模糊。 (二)网络职业传播者的构成(三)网络中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 角色 信息的提供者 信息指路人 公众论坛的组织者 规范的倡导者和监督者第五章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第一节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0416n071)一网络受众的大众化(“平民”化)趋势1网络受众数量呈指数增长2、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促使网民数 量的飞速增长 3网络受众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4网络受众的婚姻状况未婚者 与已婚者的比例趋于平衡 5网络受众文化程度分布的变化 6网络受众的经济收入分布 7网络受众的地域分布趋向平衡 8网络受众的行业分布趋向平衡第二节 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0409n071 )年轻人成为当前网民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轻网民大致可划分为三代人 :一、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二、70年代出生的人三、80后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类型u默默无闻型 u创业成名型 u求知务实型 u不可救药型 u消遣娱乐型 u招摇撞骗型 u网络作家型第四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一、匿名心理 二、自我角色认定心理 三、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四、不同信息符号的接收心理 五、网络中的社会心理第五节 受众参与网络传播一、“草根媒体”正在迅速崛起 博客与BBS的区别 博客与个人主页的区别 二、草根媒体的形成 1、个人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免费软件的 唾手可得 2、受众渴望“分享经历”、“揭示真相” 3、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 三、“草根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关系 1、竞争 2“草根媒体”是对传统新闻的补充 四、维客:在理想和尴尬之间传播 一、维客的传播理想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人人是作者,人人当编辑 3、倾听民间声音,尽享天下知识 二、维客的传播尴尬 尴尬之一:永远无法完成的“草稿” 尴尬之二:“我”究竟在哪里? 尴尬之三:维客是“公共厕所”? 尴尬之四:午餐从哪里来? 尴尬之五:到底需要几部百科全书 三、网络作品的类型 1、思辨型 如闲话水浒 2、大话型 3、戏说型雷锋叔叔开“黑车” 4、网络文学型 如明朝的那些事 儿 鬼吹灯第六章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一、网络媒体:影响力时代的来临 第一层面是对于政府、政策的影响, 例如非典、孙志刚事件、周久耕事件 。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 友留言形成民意体验网络媒体与平面媒 体交叉作用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 决策 第二层面是对于普通公民的影 响力。黄静案、宝马汽车撞人 案 第三层面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影 响力。二、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2003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盛宴时代,网 络媒体的影响力第一次极为显明的突显 出来。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三个层面。 1传播者分析2媒介分析3受众研究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一、“把关人”功能比较1、传统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分析 新闻筛选的“把关”模式:SN1N2N3M (S:信源 N1::新闻 N2:舍弃的 新闻 N3:选择的新闻 M:受众) 2、网络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分析第一,把关程序减少。 第二,组织行为减少,个人行为增多。 第三,价值标准趋向多元化。这主要指 宣传价值标准。 二、博客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 (一)博客的“传受合一”使“媒介把关”的 力量被削弱 (二)博客信源的开放性使信息把关形同 虚设 (三)博客发布信息的自由性使把关标准 无法统一应对策略 :(一)从传播体制的角度看,国家和政 府是博客背后最深层次的“把关人” (二)从传播技术而言,博客的经营运 作方通过技术手段充当“把关人”角 色 (三)从传播模式角度而言,广大博客 是最广泛的“把关人”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议程 设置”理论一、传统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分析 二、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分析第一,媒介的议程难以设置。 第二,议程即使设置出来,影响力也会降低。 三、“议程设置”理论的更新1传媒议程设置效果的弱化与加强 、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并为传媒设置 议程 3、哪些因素导致公众自我设置议程? 传媒信誉下降。 证据冲突。 新闻价值冲突。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一、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更新 (一)“沉默螺旋”的理论概述 大众传播观 : 第一,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 独感; 第二,个人经常恐俱孤独; 第三,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地 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第四,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 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 自己的观点; 第五,人们使用大众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 见,前面四个假定共同作用,形成、巩固 和改变了公众观念。(二)“沉默螺旋”理论的更新 1.共同规范体缺失,使得假设一发生变 更 2.假设二的变更,即孤独威慑的削弱 3.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虽然没有彻底消 除孤独感,但却削弱了孤独对人的威 慑力 4.假设四的变更,即估计民意不会造成 观点隐藏 第七章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 律问题(12.5) 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的特 点,比如说它的互动性、全球性等,使得网络传 播中的法律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很多法律条例已 经不适合在网络传播中应用,有些方面则存在无 法可依的现象。 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对网路传播者的控制变得 十分困难,这更加深了网路传播者的失控: 一、 “把关人”角色的衰退 二、 传播者控制的国际化第一节 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一、网络恐怖主义 一方面,网络成了恐怖分子宣扬活动、招募 成员甚至是筹集资金的渠道。 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了恐怖分子制造政治阴 谋、发动心理战的有效手段。 如人质被斩 首事件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 一、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 安徽含山农妇被蟒蛇生吞二、震惊全世界的玉田灭绝 人性事件二、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产生模式 1、谣言和网络谣言的定义问题 谣言是,“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 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是假的。因此它和 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或 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而不是谣言。只有 传播虚构事件的人鱼贯而动,达到舆论量,才称 为谣言。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 诼、谣言、谣传等。” 如果要给网络谣言下个定义,那就是:在 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 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 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网络谣言的产生模式 A: 1947年,Allport & Postman给出了 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 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B: 克罗斯于1953年对上面的公式进行了 修正,他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C: 中国学者胡珏则提出:谣言(事件的 )关注度(事件的)模糊度(事件的) 反常度 以上三种定义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 环境的因素。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不会离开三 个要素:传者、受者和中介,其中中介在很大 程度来讲就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环境。谣言的传 播也不应该例外。 其一,环境的极端专制化,在这一环境中的每 个个体过着“道路以目”的生活,或者传谣和造 谣的成本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谣言就不会或 者很少产生,要不即使产生也不会形成一定的 舆论态势,充其量也仅是谎言; 其二,环境的极度开放化,即每个个体之 间都有充分的交流,当谣言产生时,个体 都可以直接向信息的源头做求证,这样的 情况就会把谣言“扼杀在摇篮里”。而目前 的实际情况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理论上讲,实际的环境越宽松谣言就会越 少,反之就会越多。 三、谣言的控制 1、硬控制 (1)技术控制 (2)法律控制 2、软控制 (1)伦理道德 (2) 信仰信念 (3)社会舆论(4)公关手段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一、网络隐私权的内涵 网络中的隐私权,从权利形态来分有隐私 不被窥视的权利、不被侵入的权利、不被 干扰的权利、不被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 从权利的内容分可以有个人特质的隐私权 (姓名、身份、肖像、声音等)、个人资 料的隐私权、个人行为的隐私权、通讯内 容的隐私权和匿名的隐私权等。 二、“木子美现象”涉及的侵犯隐私权问题 1、“木子美”有权支配个人隐私生活 范畴,但指名道姓属侵犯他人隐私 2、“博客中国”网站的经营管理者是 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3、“新浪网”转载是否属于二次侵权 ? 三、对现阶段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思考 1、加强对个人权益的保护,保障信息自由流 通 2、 给予网络服务提供者一定的权利,强调 其“把关”作用 3、寻求保护个人隐私权与实现网站经济效益 的平衡点 四、网络隐私权等待法制保护 (一)建立以法律规制为主、行业自律和政策 引导为辅的网络隐私保护制度 (二)确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原则 (1)告之原则。 (2)选择原则。 (3)接触原则。 (4)完整及安全原则。 (5)实施原则。 (三)制定较为完备的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 护法律法规 (四)健全网络管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建立一整套网络管理制度 (五)个人资料主体自身加强防范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一、网络侵权的八种现象 网页网站侵权 网络上载和下载侵权 网络转载侵权 P2P下载侵权 网络链接侵权 域名抢注侵权 网络游戏侵权 网络隐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