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任晓丽本章试题分为四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 道题三、辨析题共10 道题 四、论述题共7道题由于该部分课件是作为同学们课后自学的辅助材料,故字体较小,请同学们认真复习。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注重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的考察,由于其指向是明确的,不存在 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 最高的。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 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单项选择题试题特点: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由于单项选择题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因 此在解题时要充分发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任何概念、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 成立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的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区分。如:谈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标志性的术语:前提、关键、根本点、本质、基本特点、显 著特点等。这些词语规定了答案选项的唯 一性、确定性。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A2.(1990年理科第7题)“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 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 A.机械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点单项选择题C 3.(1992年理科第7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 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C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4、(1989年理科第17题)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D)。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5.(1990年理科第8题)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A ). A.事物的本质属性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6.(1992年文科第9题)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 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 7.(1993年文科第3题)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8.(1997年理科第2题)在工作中防止“过”或 “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D9.(2001年理科第2题)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B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0.(1998年理科第3题)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 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C11. (1990年文科第8题)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 单项选择题12. (1992年理科第8题)“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 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机械论观点B13. (1999年理科第2题)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 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 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C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4.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正确理解是( )。A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联结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C矛盾的调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15.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实 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关键在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 )。A把实践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中 B把物质概念应用于社会历史 C提出了社会存在的概念 D指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DA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6.质变过程有量的扩张,是指( )。A.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之中 B.没有显著的变化 C.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D.事物处于相持状态之中17(2002年理科单项选择题第1题)人类生活的现实世 界是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C( A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A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 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8.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B.研究问题的原则 C.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 D.事物外在的偶然联系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2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 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 唯物主义B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B单项选择题2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 ,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 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A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C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24.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25. 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 B.历史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D C26.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 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 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 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单项选择题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CC单项选择题2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A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C单项选择题2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A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C单项选择题30.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A多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一、二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从内容上来说,多项选择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因此,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由于多项选择题在正确选项的数量上是不明确的,干扰项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因而与单项选择题相比,其难度大大提高了。多项选择题试题特点: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多项选择题答题技巧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往年考生的答题情况,就会发现许多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对基本范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解和吃透。表现在考生的试卷上,就是考生往往多选了一些不必要的选项,而不是少选。就是说考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常常为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所迷惑,从而难以作出准确的辨别。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做第一遍复习的时候应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认真详细地做出区分,对主要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记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5个备答案中, 选出2至5个正确答案,并将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 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D2.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BCD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多项选择题3.(1999年理科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BDE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 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 想BCD 5.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 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