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刀郎人及刀郎文化简介一、刀郎人的来源关于刀郎人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塔里木土著说” 、 “回纥说” 、 “蒙古说” 、 “混成说”四种。其中持“蒙古说”的人最多,原因是:1、确指“刀郎”为叶儿羌河流域人群的记载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而且指明在今阿瓦提县至麦盖提县一带,刀郎人自称“蒙兀尔”人(即蒙古人)当时刀郎人生活在沿河的胡杨林和荒草中,至今还能见到他们留下的坟墓和住地遗址。19 世纪欧洲旅行家留下的文献中记述, “刀郎人依然穿着稍微改变了的蒙古式衣服,长袍宽襟,长筒皮靴,圆面高颚,尤其妇女依然保持着蒙古人的面貌,他们没有像突厥人那样过多的浓厚的胡须” , “刀郎人个高,体形粗壮,外貌像蒙古人” ,后来的一些学者也这样记述。必须说明的是,现今的刀郎人面貌特征已经很不明显了,因为他们走出森林荒原后,与其他维吾尔人逐渐融合了。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刀郎”的称谓,起源于蒙古杜格拉特部的名称(杜格拉特简称杜拉,转音为多兰、多浪、刀郎等) ,杜格拉特部是突厥化了的蒙古族(操突厥语) ,15 世纪驻于阿克苏。2、末发现早于14 世纪的古墓、古迹,早于 18 世纪中叶的文献记载,而且到18 世纪刀郎地区还人烟稀少,清政府只得从周边地区移民来垦荒耕种。3、刀郎文化中有浓厚的蒙古文化成分。4、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平观察叶尔羌河南岸原始胡杨林中刀郎古墓中人骨头后,认为是蒙古人种。12 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13 世纪疆域发展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建立了蒙元帝国。南疆及中亚大片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争权夺利,形成了长期的武力争斗。为了避免战乱和宗王们的奴役,人们纷纷外逃,尤其那些身为奴隶的人和难民。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和大漠胡杨林,有各种飞禽走兽,河沼中有鱼类水生动物,是狩猎的理想之地,自然成了他们栖身和生存的好地方。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胡杨林中渔猎游牧,或从事简单的种植,生活非常艰难,牺牲很大。在闭塞的环境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18 世纪中期,在清政府屯垦政策的召引下,开始迁出森林荒野,向四周扩散,从事农耕生产,与维吾尔人相融合,成为了刀郎维吾尔人。现在,东到巴州的尉犁县,西到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县,南到和田地区,北到伊犁州,都有刀郎人的后裔。二、刀郎人的特征1、习于迁徙流浪。刀郎人是贫苦下层人,无固定财产和房宅,以狩猎游牧为生,惯于吃苦耐劳,因此在政治压力和环境所迫时,他们便寻迁新的生活居地。他们随遇而安,用树木、芦苇建造简单的房屋或地窝子。刀郎人外出不带干粮,只带小型猎具,饥饿时捕捉野物烧烤而食。由于柴薪极丰,兽肉鱼肉均烧烤而食,省却了锅灶之烦,且随处可餐。2、特别能吃困耐劳。刀郎人本是社会下层劳苦人民,加之流浪到荒野丛林,几乎退到原始社会,为了生存,只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远离等级社会,宗教影响也小得多,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参加各种劳动和社会活动,男女一起纵情歌舞,比别处妇女开朗爽快得多。3、具有兼容和团结的禀性。在刀郎人的形成过程中,吸纳了各地的受苦人,大家同命相怜,因此虽互不认识却格外亲切,而且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只有人多力量才大。他们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团结奋斗,才能生活下去。在长期的互助生存中,形成了善良、仁慈的品行。4、对敌人同仇敌忾,对部落英烈永远崇敬。阿瓦提县的刀郎古墓中有一处称“艾合坦木布祖尔尕赫” 。艾合坦木是刀郎人首领,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 年)在与分裂国家入侵刀郎人家园的敌人准葛尔部押到叶尔羌河北岸一高地集体杀害。他们的壮举受到了各地刀郎人及正义人们的敬佩,他们的墓地被后人称作“布祖尔尕赫” (陵园)而非“麻扎” (基地) ,他们集体被杀的高地至今仍叫做“巴希阿勒吾其” (杀头的地方) 。每年回历 8 月初一到十五,从喀什、莎车、麦盖提、巴楚、阿克苏、乌什和县内来的人在这里守夜祈祷,直到现今,阿瓦提、巴楚的刀郎人都自愿为之守墓,也直到现今。5、刀郎人勇武豪爽,热爱生活,同时又不忘先祖的艰辛和悲惨。他们继承先民原始、粗狂的音乐舞蹈,从森林大漠的启示中产生艺术灵感,结合“忆苦”式的悲剧意识,创造了独特风格,富有生活气息的“刀郎木卡姆”音乐舞蹈和集歌、舞、乐、游戏于一体的“刀郎麦西热甫” ,成为了刀郎文化的代表。6、刀郎人诙谐乐观。刀郎人生活在森林荒野,生活十分艰辛,承受的生活压力很大,在长期的应对中,他们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笑对人生,以苦为乐,乐观处世,将困苦化为一种乐趣,这就是诙谐。刀郎人一切活动都被娱乐化、艺术化,都带上了喜庆的色彩。在刀郎地区长期生活,对这一点体会非常深刻,这是刀郎人特别突出的性格特征。三、刀郎文化特征刀郎人是蒙古及维吾尔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就融合了漠北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塔里木土著文化。刀郎人几百年渔猎游牧,又有二百余年的农耕,因此刀郎文化中既有牧猎文化的成分,也有农耕文化的成分。1、刀郎文化主要表现在民间,很少有典籍记载。民间文化是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 “刀郎木卡姆”就是流行在刀郎地区的民间曲艺,歌词也是不固定的民歌。生活在森林荒原的刀郎人饱尝孤寂之苦,音乐舞蹈成了他们倾诉、交流感情和自我慰籍的最好方式。 “刀郎木卡姆”在民间被称为“巴亚宛” ,含戈壁、荒原、辽阔之意,是刀郎人由自己的生存空间产生的感触而倾意的名称。刀郎人在远处拉运柴禾时,放牧时,打场时,当独自一人感到孤独或悲伤时,都要放声唱巴亚宛。“刀郎麦西热甫”也是流行在刀郎地区的群众娱乐活动。唱刀郎木卡姆套曲,奏刀郎乐器,跳刀郎舞,并在其间穿插“朴塔” 、 “告诫”等游戏,或表演一些文娱节目,使之热烈诙谐。演奏的乐器主要有刀郎热西瓦甫、卡龙、爱捷克琴和达甫手鼓,音色富有戈壁荒原的风韵,配合高昂苍劲的唱腔,沉稳、洒脱、豪放的姿态,形成了独特的乐舞氛围,将“刀郎”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木卡姆专家周吉先生说:“因为参加麦西热甫活动能消除疲劳、宣泄情感、广交朋友、娱乐身心,所以刀郎地区的男女老少对它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刀郎人承受过种种苦难,麦西热甫对于他们艰辛、劳碌的生活是最好的补偿” 。 “无论在哪种场合,刀郎木卡姆表演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即兴性:各部刀郎木卡姆中的短路可长可短,可做不同的反复;歌手们演唱时,都采用以曲度词的方法,只要符合曲调格律,首席达班迪脑中闪出哪一段歌词,就将其填入曲调中演唱,其他人随即跟上。舞者的舞步紧扣音乐的节拍,但众人的动作却因人而异,不规范。 ”民间习俗中诸如送雪简、过“吐乃克”之夜(如前所述祭祀部落首领) ,都流传于民间。2、刀郎乐舞主要是“刀郎木卡姆” , “刀郎木卡姆”唱词均以表现男女情爱、诉说悲痛苦难、告诫人生哲理为主要内容,歌词高亢、激越,舞姿刚劲、粗狂。就连情歌也不委婉轻柔,仍是高八度的粗狂风格。人们往往将唱巴亚宛称为喊巴亚宛,野性十足,原生态极为明显, “草根性”极强。3、刀郎文化中有很大成分的蒙古文化和萨满教、袄教遗迹。刀郎人的狩猎、游牧和喜迁徙的习惯,就是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阿瓦提县的刀郎木卡姆中有一部叫做“木哈尔巴亚宛” 、“木哈尔”即“蒙兀儿”的变音。 “蒙兀儿”即蒙古。演唱时,演唱者往往是哭着唱的,这说明么蒙古文化对刀郎人影响很深,并表现了刀郎人对先民“蒙兀尔”的怀念和对先民苦难的同情。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刀郎舞”与蒙古族著名的“倒喇舞”相似(都是两人对舞,节奏由慢到快,并且都在极速旋转的高潮中结束) 。刀郎木卡姆音乐与蒙古音乐一样,都是五声的。刀郎地区在夜间举行麦西热甫时,仍保留着围着篝火跳舞的风俗。刀郎人结婚新娘上路时,也要点燃篝火,一小伙子牵着新娘骑着马绕篝火三圈,旧时迎亲的路上也有篝火。每年回历八月十五日夜(吐乃克之夜)举行的民间活动中,家家户户点火把到村子里游行。这些都是袄教留下的遗迹,因为袄教是以拜火为其特殊信仰。 “刀郎木卡姆”中有一部叫做“萨木克巴亚宛” , “萨木克”就是“萨满”的变音。刀郎人祭奠部落英烈艾合坦木也是举行的萨满活动,祭奠活动中还有焚香,设供品(多以砍鸽头) 。在乡间,刀郎人生病时还举行一种跳神活动(称“匹勒” )并有歌舞,目的是“从魔鬼手中拯救病人” ,这就是古老萨满教的遗俗。在叶尔羌河南岸原始胡杨林中,曾发现几处置于地面的椁材,无封土,形制与东北原始森林中信仰萨满教民族的“树葬”基本一致。这些都说明了刀郎人在皈依伊斯兰教前信奉萨满教。4、刀郎文化中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西域文化的遗迹。刀郎木卡姆音乐中保存了古代西域大曲的体式;舞蹈、游戏中还保留着动物形象;刀郎麦西热普游戏中有“西域戏弄”的余绪;刀郎舞蹈中还有古代西域舞蹈的遗迹,比如以双人舞为主、竞技性的旋转,就类似唐朝的胡旋舞,还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西域流行的碗舞。刀郎文化中还有浓厚的酒文化。由于刀郎人生活在边远荒凉地区,受宗教影响较小,刀郎人的宗教意识(尤其是伊斯兰教意识)较之繁荣的农耕区淡薄很多,因此古代西域酒文化在刀郎地区也保存得较完整。古代西域盛产葡萄酒, 史记大宛列传中写到, “以蒲桃(葡萄)多酒,富人藏万古,久者数年不败” 。西域因葡萄酒多,西域人历来纵酒, 新唐书礼乐志中也载道“国人嗜酒好歌舞。 ”广泛而漫长的酒文化,十分深远地影响了西域的音乐舞蹈。如唐朝的“胡腾舞” ,就表现了那一味纵酒的痴情, “醉酒东倾又西倒” ,观之令人陶然欲醉,故胡腾舞又叫“醉胡腾” 。阿瓦提县酿造的“穆塞勒斯”极易醉人(人们往往以醉人程度来衡量“穆赛勒斯”的优劣) ,直到 20世纪 50 年代,阿瓦提县广大农村仍以“穆赛勒斯”为唯一的酒饮料。内地烤酒(白酒)始于元朝,阿瓦提县较之晚了 700 年。明朝已盛行烤酒,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载有“久饮耐寒驻颜色”之句,这也和当今“穆赛勒斯”的功效一样。因此, “穆赛勒斯”被认为是古代西域葡萄酒的“活化石” 。刀郎人饮“穆赛勒斯”往往以酣为快,酣后意姿,高歌狂舞,尽兴而怡然,古风再现。“刀郎木卡姆”那高亢炽热的歌唱使刀郎人平时孤寂苦闷之情得到了抒发,刀郎舞那粗犷刚劲的动作使刀郎人积蓄在躯体里的情愫能量得以释放。这是精神方面的文化现象。 “穆赛勒斯”文化则是物质方面的文化现象。 “穆赛勒斯”是酿造酒,醉后的感觉和反应与烤酒不一样,身醉脑醒,且容易产生灵感,即兴创作民歌,同时还能消除羞涩感,达到高歌狂舞的境地,使情感的释放达到极致,成为了歌舞活动的助兴剂。 “穆赛勒斯”与“刀郎木卡姆”异曲同工,相辅相成,成为了刀郎人文化生活的介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