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代,是中国文字 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按 部首编排的字典。 说文解字以分析小篆形体,字形结 构和探讨词的本义为主,既是中国古代 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字字 源的文献精品,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流传 最广和使用最多的中华典藏古文工具书 。中文名:许慎别名:叔重国籍:中国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郾城出生日期:约公元58年逝世日期:约公元147年职业 :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主要成就:“字圣”、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代表作品:说文解字成书条件 主观: 1、转益多师是汝 师,博问通人 2、性淳笃,奉上 以笃义,率下以恭 宽 客观: 1、师从贾逵 2、东观校书说文解字 文:指独体文,最 早创造出来的不能 分割的文字,多数 是象形文字,还有 一些是原始的指事 字。 说文:直接讲述独 体文的构造类型以 及它所记录的词的 本义。 字:指合体字,由 两个或更多个独体 文组合而成。 解字:分解、分析 合体字的结构进而 训释它所记录的词 的本义。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 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按偏旁来编制的方法,一直成 为后世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 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 “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 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 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 ,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 、经济的原始资料。说文解字在文化学上的贡献 1、详细的描述了一些汉代已消亡的有的甚至是史前的 事物。 如:家,居也。从宀,豭(ji)省聲。在我国古代用 养猪多少来分别财富的多少,有财产则称为家,即有 家当。 2、揭示了某些事物的起源。 如: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 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 。 3、全面地记载了一些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变化过程 。 如: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 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解字在词汇学上的贡献 1、清晰地认识到实词和虚词的差别,对于记 录虚词的文字合理地训释其语法意义。 如:矢部矣,语已词也。 2、认识到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联绵词的差别, 对联绵词的训释采取了合二字为训,不强生分 训的做法。 3、认识到通行语和俗语的差别,并有对俗语 的具体辨析,研究。 如: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 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说文解字不足之处 1、文字归部问题: 如:休,指人息止也。从人依木。却归 入木部。又如,杳,冥也。从日在 木下。也归入木部。这两个字分别 表达人和日,应该归入人部和日 部。 2、不承认词的音义关联,使人不知词的 本义的由来,导致中国小学史上重形体 、以文字为本位的倾向,甚至导致今世“ 汉字是意音文字”的不完善说法。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 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 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 ,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说文 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 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 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其 中最出名的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 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 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 定声。 一,学习的意义 二,编排体例 三,说解方式 四,分析字形结构的 用语 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 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化为甲骨文 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 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 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 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 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而利用说文考释甲骨文金文的最基 本的方法是“比较法”,即通过已识字和 未识字的字形对比来考释古文字。从文 字可以分解为偏旁的角度去进行字形的 分析比较。这种偏旁的比较不仅使字形 的对比变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释读古文 字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 。如果要进行“偏旁分析”,就必须熟悉 小篆的形体结构,就必须熟悉说文 ,因为说文的旨趣就在于“说文”、“ 解字”。 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 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对于文 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1.说文收了哪些字? 2.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1.说文收了哪些字? 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 A,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 ,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 都规范、完备。 B,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 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 文基础上稍加简化。 C,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 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把小篆作为 字头涵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 文。 2.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许慎把众多的汉字按形体构造分成了540部, 创造了一套成体系的“偏旁编字法”。 540部是按“始一终亥”来编排的,这表现了许 慎的哲学思想。“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 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 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 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其实,在严格的检 字法部首问世之前,部首的排列不管从形体出 发,还是从意义出发,必然具有不确定性,我 们不必苛求许慎。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 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 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 都列于该部之末。 说文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 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 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 用“读若”标音,等等。 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 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 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 。因为说文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 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 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大致说来,说解 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 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 说文的释义方式 1.用词释词,又称直训。 以词释词的优点:简洁明了,尤其是在沟 通古今语言、对译通语方言方面更是其他 释义方式所不能企及的。说文的用意 在于把方言译成通语。直训的释义方式重 在以易释难、以今释古,系联了相互训释 的各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展示了被释词所 属的义类。 直训的缺点:对词义缺乏细致的分析,未 能揭示出词的内涵和外延,对同义词只求 其同,不求其异,不能使人了解到同义词 之间的区别。 2.用短语释词:用短语释 词,或用一句话、几句 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 涵作出阐述或定义,古 人把这种训释词义的方 式叫下义界。说文 给词下义界,简明扼要 ,准确生动,具备了现 代字典的特点。 如“假”为“非真也”,“旱 ”释为“不雨也”。这样做 既省事又明白。 说文的释词目的 1.义训:说明词的含义。 2.声训:说明词义的来源,即选用与被 训释词音近义通的同源字来作训释词或 主训词。 如,“娶”,释为“取妇也”,“取”是主训 词。又如“潮”,释为“水朝宗于海”,“朝 ”是主训词。这些主训词自然贴切地指明 了被释词的语源。 1. 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 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从某 ,象某某之形”这些用语。 2. 指事字:与对象形字的说解用语大致 相同,多使用“象形”、“象某某”、“象某 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等语。比 较特殊的说解用语是“从某,某”例 如:“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 木部 “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木部。说解中的“一”是指事符号。 3. 会意字: “从某,从某”、“从某某”、 “从某”、“从某某” 。说文 中的异体会意字绝大多数是合二体会意 ,其中“从某某”及“从某某”的形式 可以连读成文。 4. 形声字:多使用“从某,某声”、“从某 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 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等用语 。形声字多为一形一声,“从某,某声” 是形声字最通常的形式。 六书反映在字的构形上只有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等前四书。 5.转注是给同义词造字的一种方法。 6.至于假借,因为是以不造字的方式来 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所以许慎不可能 指明哪一个字是假借,但是许慎指出了 一些字的假借用法。许慎用“故为”、“故 以为”、“故借以为”、“故因以为”等用语 说明假借义与本义存在着引申关系。 在说文叙中,许慎说:“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也是 把不给引申义造字仍用原字作为假借。 愛,从心,旡(j)声,形声字,作“行惠”解 ,是加惠于人之意,亦即怀福人之心,有利人 之行。又“旡”本作“饮食逆气不得息”解,行惠有 施之不息意。故“愛”从旡声。 什么是愛呢? 安子介先生对“愛”的解读很有意思 ,他说愛字 由“爪”、 “冖”、“心”、“夊”,这四个元素便可 以生发愛的故事:一对恋人心相印,手拉手, 慢慢地走,找到一个隐蔽处,去那谈情说愛。 恨,形声字,从心,艮声。 “艮”为八 卦之一。周易“艮”卦卦辞为:“艮其 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 咎。” “艮”是“止”,是“静”,卦象为两座山重 叠,正说明两颗心的隔离,不相交通。親不见 , 愛无心 , 產不生 , 厰空空 , 麵无麦 , 運无车 , 導无道 , 兒无首 , 飛单翼 , 湧无力 ,有雲无雨, 開関无门, 鄉里无郎, 聖不能听也 不能说, 買成钩刀下 有人头, 輪下有匕首 , 進不是越来 越佳而往井 里走, 可魔仍是魔 , 匪还是匪。共63部 竹:冬生草也。象 形。下垂者,箁箬 (pu ru)也。 凡竹之屬皆从竹。 形训: 竹字是典型的形训 。 同类的还有:甘, 美也。从口含一。 早,晨也,从日在 甲上。 形训在许慎的训诂 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像上面提到的 单用形训的情况并 不多。巫,祝也,象形。女能事 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袖舞形。与 工同意,古者巫咸初 作巫。凡巫之属皆从 巫。 本义:古代称能以舞降神 的人。从字形上来讲 ,巫上下两横代表天 地,意指能够沟通天 地之人。 “巫”与“舞”的关系: 巫舞是一种古代巫觋 祭祀活动中舞蹈的总 称。跳巫舞的人不但 善舞,而且貌美,很 能吸引、迷惑他人。 由于“巫”和“舞”是同 音,“巫,以舞降神者 也”,所以巫“降神”手 段主要是舞蹈。 旨:美也。从匕从 甘,匕亦声。会意 字。“匕”本指进食 用的小勺子,转义 指“食物”。“甘”隶 变为“日”,意为“味 美”。“匕”与“日”联 合起来表示“美食” 。本义:美食。 同训:许书“甘,旨”都训 “美”,这种现象训 诂学中称为同训。 意即以同一个解释 词去训释多个被释 词,其前提是被释 词必须是同义或近 义词。 如:“喉,吞”同训“咽 ”。 豐:豆之豐滿者也。 从豆,象形。一曰 鄉飲酒有豐侯者。 凡豐之屬皆从豐。 词义范围的转移: “丰满”本指物多而满 载,后世多用来形容 女性体态,这种现象 即词义范围转移。词 义引申运动,往往导 致词义范围上的变化 ,或扩大,或缩小, 或转移。 如,天,本指人之头 顶,苍天在上,故引 申而指天,并逐渐占 据了本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