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词汇形象特征的文化心理分析 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 维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 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 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 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 周易系辞云:“立象以尽意。”“象”是指什么呢?春秋时 代的政治家管仲说过:“义也,名也,时也,似也,比也,状也 ,谓之象”。管子七发韩非也说:“意相也,谓之象。”韩 非子解法汉语自古就有“意象”之说,即所谓“象外之言,象外 之意”,然后才有“立象以尽意”之说。 汉人一向注重“象”,注重象与象之间的关系,而不问象的背 后的本体是什么。因此,汉人给甲事物定名或释义时,如果它跟乙事物有某些 相似点,就往往拿乙比喻甲或代替甲,而不管甲事物或乙事物所 代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楚。汉民族注重“形似”,处处给 事物的外形打比方,使得形象语词大大地丰富起来。由于观察形状特征的角度不同,同一客观存在可以出现好几 个相关的形象词语。如“洋白菜、椰菜、包心菜、卷心菜、圆白 菜、牛心菜”等都代表同一种蔬菜。广东人因这种蔬菜的形状象 海南岛出产的椰子,所以把它称作“椰菜”;内蒙古牛羊较多,从 这种蔬菜的形状联想到牛心,因而取名为“牛心菜”。其他地区取 这种蔬菜的包心、卷心、又白又圆的形状,叫“包心菜、卷心菜 、圆白菜”。从反映自然现象的某些形象词语里,我们同样可以窥探汉民 族造词的心理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对 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常常根据“形似”发出种种神异的推测。 日蚀和月蚀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解放前,全国大部分地区 都把日蚀叫“天狗吃日”或“天狗食日头”。日蚀一开始,到处敲 锣打鼓,说是要赶走天狗。这一说法是非常形象的。日蚀一出 现,太阳真象被狗吞了进去,然后才漫漫地吐了出来。同样, 看见月蚀就说是“天狗吃月”。 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电车以及许多新奇的事物, 一百多年来陆陆续续从国外进入中国,闯入人们的生活领域。 老百姓第一次见到这些新奇的玩艺,不知道该怎样叫,因而通 过拟形拟声的办法造出一些牵强附会的新词来。如把列车叫“火 车”,因火车是用火力发动的。北方人把用轮子般的东西推动的 船称作“轮船”,而广东人因这种船是用火力发动的,和当地的 木船有所区别,所以叫“火船”。现在人们把微型客车叫作“面包 车”,其原因就是车的形状很象面包。诸如此类都是人们用不同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产生联想造出来的词。 汉语词汇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形象特征,蕴涵着汉民族的一种 具象思维。它真实地反映了汉族人哲学思维的性格。西方哲学家往往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 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为此,他们必须穿过表象,深入里层,最 终又抛开了表象,形成一种纯思维的抽象思维性格。中国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 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由此形成的具象思 维使汉民族的语言充盈着艺术化的气质。汉族人抽象思维往往同 形象交织在一起,因而汉语的语词对客观事物加以抽象反映的语 义也必然有具象性。这种具象性表现在汉语造词方面,就是经常使用形象比喻造 词,而不是诉诸本质特征。我们经常用“矛盾、鸡眼、薪水、吹 牛、吃醋、狐疑、龙眼”等概念,几乎都忘了它们本身就是具象 比喻。汉语的成语、典故、歇后语更有丰富的形象色彩,尤其是成 语的形象色彩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如“紧锣密鼓、举 棋不定、胸有成竹、痛下针砭、龙飞凤舞”等,而且还具有汉民 族文化的独特渊源。如“精卫填海、滥竽充数、揠苗助长、守株 待兔、塞翁失马、刻舟求剑”等等。所有这些都出于汉民族重视 直观的具象思维心理所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