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 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 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 平;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 发展;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 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P204)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 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 指标。区域经济增长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 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的变化。所以,区域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发 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是包括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 经济地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概 括起来,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 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 历史过程,发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P205)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 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等四个方面。(一)资源禀赋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 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 方式、文明程度等等。(二)资源配置能力(P205) 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 ,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 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 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 等构成。 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 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 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 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 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三)区位条件(P207) 区位指一个区域在相关的经济空间或地理空间中 的位置,反映了某种经济活动与其它相关经济活 动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 和程度。 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 间关系。 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自 然环境。 再次,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 展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 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一方 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区位条件,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 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 件。 (四)外部环境 (P208) 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三个方面。 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 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区际经济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 其它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影响该区域能否通过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度越 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P208)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源自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 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 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 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 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 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 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与 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 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 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 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 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 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 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 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 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 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P209)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 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一,支配效应。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 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 生支配作用。 二,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 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三,极化与扩散效应。(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P210)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 Mydral)于1944年提出。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 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 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 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 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 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P211)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 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 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 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 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 资的大幅度增长。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12)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关于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 论有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 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第四,工业化阶段;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P212-213)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第三,起飞阶段; 第四,成熟阶段;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陈栋生等人在1993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区域经 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不发 育)、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P214) 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 阶段。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原因有四种:区位性 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主导产业出现 衰退);消聚性衰退。 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 ,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 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 时期。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P215)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 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 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 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 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 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通过完善生产体 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 护自然环境;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 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 济效益;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 开发活动。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P215-216) 第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 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第二,它的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 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 第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 务); 第四,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建设而成。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P216) 其一,按经济结构特征分,有原料型、加工型、 综合型经济地域综合体。 其二,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有矿物原料型、燃 料动力型、农业原料型、劳动力资源型、消费品 型经济地域综合体。 其三,按经济开发水平分,有新企业联合形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有改建、扩建、新建企业结合 在一起形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P217)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要素分为以下几类:经营性要素,即主导专业化 部门,它是综合体的核心;关联性要素,即与专 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或产出联系的部门;依附 性要素,即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门 ;基础性要素,即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 基础设施,以及结构性设施(如国家机构、教育 机构、科技机构等)。有人也把这些要素分成专 业化要素,辅助要素和服务要素。 经济地域综合体内的各要素组合方式有两种。 一是,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形成从资源开采 、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一体化的生产循环体 系。 二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进行组合, 发展基础设施,保障生产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社会 进步。 (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形成的 基本原则。在经济地域综合体的部门组合中,专 业化部门是指主要向区外提供产品的部门,其中 ,又可分为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一般专业化部门。 专业化部门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发挥当地 的资源优势,开展区域之间的分工,确立本区域 在全国或大经济区中的地位,同时,又能形成区 域的经济组织核心,依靠专业化部门的发展来带 动和组织其它部门的发展。 综合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障和支持专业化 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没有 被纳入与专业化生产有关的资源,并满足区域内 生产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专业化部门的选择依据是,有相应的资源优势作 基础,包括自然、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产 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判断一个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用区位商和专业 化指数。区位商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 门的同类比重之比。专业化指数是某工业部门的 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 重之比。一个部门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指数越大, 则专业化程度越高。(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P218)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一般是根据专业化部 门与综合发展部门的关系,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 布局为中心,结合区域的资源分布、人口分布、 城镇分布等情况,合理布局综合发展部门而形成 的。所以,主要采用企业成组布局的方式,即把 相关企业按内在联系集中布局在同一地区。 前苏联学者曾提出了一个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圈层 空间结构模式: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大型联合企业 组成枢纽的核心。由此向外,第一圈分布的是与 核心企业有直接生产联系和利用其废料的企业; 第二圈层是为核心企业和第一圈层服务的企业; 第三圈层是专门为各圈层企业的职工及家属服务 的企业;第四圈层是直接为工业枢纽服务的农业 单位;第五圈层是交通和邮电业;第六圈层是为 枢纽居民服务的各种非生产性机构,如商业、文 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仍然有 其理论和实用价值。 首先,经济地域综合体本身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 其次,经济地域综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